10月25日晚,复旦大学博导张业松教授莅临第116期翔宇论坛,作主题为“‘这样的战士’释义,兼及鲁迅式现代文艺的生成”的讲座,本期论坛由淮阴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徽昭主持,淮阴师范学院17级部分学生参加。
张业松教授以《这样的战士》的创作意图破题,指出在如70年代的文学政治化导致的现实指涉倾向严重;80年代文学的自主性的宣扬导致的对结构意义的细析……而基于当代思潮,张业松教授提出了看待《这样的战士》的新视角,他认为《这样的战士》提供了一条通向鲁迅式现代文艺的通道,并从三个方面勾勒了鲁迅式现代文艺的轮廓。
张业松基于对“一个二十年前的西绪福斯”的阐释指出“这样的战士”在透彻了解自己的命运的情况下依旧举起他的投枪继续战斗,从不可逃脱的境遇中建立人生的意义。《这样的战士》作为现代人生经历的隐喻,其中表现出的历史预见性将鲁迅与二十世纪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的联系起来。张业松以萨特和加缪的两类存在主义为例,分析了鲁迅式现代文艺的思路发展。同时张业松认为《这样的战士》表现了鲁迅自我认识的改变,即“由铁屋子到丝绒牢笼”,深刻揭露了鲁迅从一次性的破坏到持之以恒的斗争的转变。张业松就鲁迅文学艺术的根底出发,强调透过字面解读鲁迅的作品,以“质疑、再思、翻转、重估”的思维模式突破固定价值,开发出思考和想象的新的生命,进一步指出鲁迅的讽喻不仅针对他人的批判,更是针对自我的反思。
答疑环节中,张业松肯定了同学们全新的思考角度,补充解释了现代文学的生成方式,着重提醒同学们注意深入解析鲁迅的文学语言和思想内蕴。
张教授新颖的视角、细心的解读、渊博的学识、学者的风范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集智慧与情怀为一体的视听盛宴。本次讲座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战士与诗人两面一体的浑然存在,引发新时代学生对于历史背景下生命存在性与战斗意义的深入思考,同时这对开拓鲁迅及现代文艺研究领域的新视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