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生对语言学的认识与研究,营造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6月12日下午,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在北校区弘文楼3-110举行“沪上语言学家淮师行”学术报告会。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当代修辞学》执行编委、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刘大为教授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中国音韵学会常务理事、《古汉语研究》副主编、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成员刘晓南教授应邀莅临翔宇论坛,分别作了题为《“那叫一个香”的分析与心理扫描》《风俗与方言:以“闽蜀同风”为例》的学术报告,文学院副院长陈年高担任主持,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
刘大为教授以淮安名菜“炖家野”为例,介绍“那叫一个香”用于表达情感上的慨叹和赞美以及体验感受。同时,他详尽分析“那/这”“一个”两个关键词对构成“那叫一个香”结构的意义。“那/这”将众人代入情境,“一个”则增加了句子的整体性。报告中,他分析了心理扫描的类型和作用,深刻阐释心理扫描的语言标记,并从认知评价、自主性唤醒的生理激活、主观心理体验三个方面证实了评价-慨叹式构式属于主观化扫描。最后,他总结出评价-慨叹构式的四种表达式“那/这叫一个EP”“整个一个EP”“一个EP”“那叫EP”。总结时,刘教授着重强调心理扫描这一新的研究理念,启发大家在心理体验中深刻理解语言。
刘晓南教授以“闽蜀同风”为例论述风俗与方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以宋朝作为“闽蜀同风”发展的分水岭,分别解释了宋以前和以后这种说法不盛行的原因:闽蜀之地确无特别的风俗可记、此地风俗不为人知、闽蜀文明发展不同和蜀中方音质变。同时,他向大家展现宋朝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历程。在解释宋“闽蜀同风”时,他从诸多的历史典籍与文人记载中挖掘精髓,深入阐释其盛行原因与当时情形,他认为“音声”的两个含义分别指地方音乐和语音,而闽蜀之所以同风就在于闽蜀二地相近的方音。最后,刘教授就蜀人熟悉闽音、闽人熟悉蜀音、蜀人自述、宋代语系研究等多方位再次论证了“闽蜀同风”的观点。
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两位专家就同学们关心的相关问题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做了耐心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最后,陈年高副院长对本次报告会作了总结。
整场报告历时三个多小时,两位大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涵养、独到的观点、丰富的内容为大家带来了两场精妙绝伦的学术盛宴。他们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引人入胜,使师生们受到很大启发。
语言是领悟生命的方式,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此次报告会有利于激发语言研究创造性思维,拓展语言理解新空间,对促进文学院语言研究与语言学科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