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业松做客翔宇论坛,为文学院学生作了题为“鲁迅遗产与新世纪人文教育”的学术讲座。
讲座中,张业松以毛泽东评价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事开讲,引出了讲座的核心问题,即鲁迅的作品、思想、精神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关系。他结合自身研究鲁迅作品多年的成果,重点从鲁迅作品的创作动机以及鲁迅作品的鲜明特征两大方面对“如何读懂鲁迅”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张教授认为,鲁迅创作文学作品,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其感受到了世界的“变”与中国社会的“不变”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在谈到鲁迅选择“弃医从文”一事时,他以“幻灯片”事件为例,详细介绍了“幻灯片”事件给鲁迅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使其决心“接触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为了使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鲁迅作品的鲜明特征,张教授进一步展开对《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的解析,将《狂人日记》中的文言世界与白话世界加以比较、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与丁举人的成功人生做对比,阐释了鲁迅作品的启蒙意义,深入剖析其作品对“变”与“不变”关系的敏感性以及对于社会根本问题的反思主体性。随后,他还与同学们探讨了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鲁迅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以及诸多时事问题。
张业松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既有理论上的思考,又有实践得出的真知,对提高学生阅读研究鲁迅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