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理事潘静如做客翔宇论坛,在弘文1-108开展主题为“遗民、租界与现代性”的讲座。文学院院长助理杜运威担任主持,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活动。
学界对现代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定论,但讨论的对象一般都聚焦在新文学,旧文学往往不在考查范围。潘静如老师却以清遗民群体为研究对象,从民国初期比较特殊的租界切入,讨论遗民文学的现代性特质,该话题具有独特的学术前沿意识。
民国初期,上海、青岛、天津等地皆有不同势力范围的租界,租界里住着形形色色的文人。潘静如老师以上海租界为例,探讨遗民群体视野下的城市书写。他以《缶翁诗序》等为例,详细地讲解了作者沈曾植的“楼望”世界,让同学们感受到一个陆离光怪、极具魅力的上海租界。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周馥的避地之旅为个案,讲述其在青岛的“海客尊王”见闻以及“十老会”活动,再现了青岛租界中遗民群体的真实生态。
基于以上租界中遗民文学的分析,潘静如提出了他对“租界悖论”问题的看法。他以王国维等人的文献为依据,强调租界最吸引遗民的,未必是舒适便利的现代生活,而很可能是它的所具有的包容性,以及多副面孔、多个向度的政治生态。
讲座中,潘静如穿插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激起了同学们的讨论热情。交流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特别是关于“旧文人”与“新文人”对租界遗民的看法差异等相关问题,大家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气愤热烈。
本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遗民”“租界”“现代性”等新兴话题的兴趣与思考,加深了对晚清民国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展现了文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