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比例较低的原因与对策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李梦茹单雪琳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15-04-09

 

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比例较低的原因与对策
——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
 
李梦茹 单雪琳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生。而地方高校的师范类毕业生作为教师预备人员,最终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却只占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整体规模的四成左右。本文就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比例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字: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     从事教师比例     原因    对策
 
Abstract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more and more serious, especially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The local teacher education graduates as teachers prepare personnel, eventually engaged in teacher’s occupation but the propor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s accounted for only about four into the overall scale. In this paper a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engaged in the proportion of teache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eachers Reason Countermeasures


 
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师范类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从1999 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年扩大。2001 年至2004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增加了140 万,增幅达20%。扩招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0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 倍,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660 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 万人。”[1]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的门槛,大学生就业也由“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这势必使师范生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公平竞争的“双向选择”。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门槛越来越高,许多学校选择名牌院校毕业生,同时对外语、计算机等级,党员、学生会干部身份及外貌、身高、性别、即兴演讲能力等也有要求。
近十几年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却逐年走低,1996年为93.7%,2000年为76.1%,2003年为50%,2005年为40.6%,2009年的大学生初次就业率8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2] 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师范类毕业生的状况不容乐观。以2008年为例来看,“我国师范生毕业76.5万人,其中本科毕业30.3万人,大专毕业生24.3万人,中师毕业生21.9万人,此外还有17.1万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累计达93.6万人,而2008基础教育学校录用的新教师只有25万人,供给量远远超过需求量。”[3]2007 年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界线,做教师不再是师范生的“专利”,而非师范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 即计算机、普通话、教师技能) 等获取竞争教师的资格。这使得师范类毕业生没有更多的优势,就业形势严峻,一职难求。
(二)各地区教师资源分布比例失衡
     城市中小学师资状况已致人满为患的程度。由于我国实行30 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小学初中大幅撤并,教师队伍需求减少;反观农村、落后地区、西部地区师资状况则是人才匮乏。农村缺乏优秀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师资严重不足。原有的公办教师耐不住寂寞而选择到条件好的地方任职了,这导致落后地区课程设置出现空缺,如计算机课、外语课无人教授,有些地区小学甚至没有专职音乐、美术教师,由非专业教师代教。由于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师收入偏低、待遇差、条件艰苦等问题急需解决。对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清退不合格教师和代课教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等,大学师范毕业生到乡镇社区、村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工作或自愿服务享受补贴及社会保障等。这一系列政策既弥补了农村教育师资不足,更培养了高素质的教育人才。”[1]
(三)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比例较低
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师范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够从事教师的职业为目的的,但根据我们此次的调查,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教师的比率只占所有师范类毕业生的四成左右。截止2013年11月30日,淮阴师范学院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为98.13%,在中初等教育系统就业687人,占就业人数的45.08%。其中,考取教师编制326人,占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1.39%,其他就业机构就业361人,占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3.69%;在教育系统外就业837人,占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4.92%。我们着重调查了淮阴师范学院的文学院、教育科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四个学院,这四个学院从事教师的比率分别是:38.69%、6.61%、67.58%、37.35%。事教师职业最多比例的学院是教科学院,而文学院的教师从事比例却只占人数的三分之一,对于这一点,与两个学院的培养人才的理念与目标有关。教科院的专业绝大部分是师范班,除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为隔一年培养师范班之外,其余专业均为师范班,教科院的教育理念与文学院不同,教科院鼓励学生考编,就其专业课程安排来看,考编的确是学生首选的途径,由于这个原因,教科院的考编率位居榜首。而文学院不仅注重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同时积极地鼓励学生考研,所以考研的比例就要站到17%左右。物电学院整体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与知识的培养,所以学生大部分走进了中小型企业,同时学院整体考研的比例也较多。在事业单位的报考方面,2013、2014两届的物电学院与外语学院均没有学生报考,所以在从事事业单位(本调查报告,默认为政府机构)的这一选项上人数为零,而这一点文学院的比例为6%左右,一个年级大约有2至3个人考上了公务员。外语学院的整体构造与文学院相差不多,师范班同样都是4个班,但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外语学院的学生走进中小企业的学生较多。
二、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比例低的原因
(一)学校师范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要求
近年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逐年攀高有的中小学用人已经盯上了硕士。学中文的要懂计算机教数学的要会双语教学能用英语讲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些方面掌握相应的技能。如果按照原来的模式培养现在的师范生他们毕业后将很难胜任当前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如今高校课程设置的原因:“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与实际脱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各高等师范院校都在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易招生的专业如艺术、体育及文科类专业。但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特别是由于专科层次招生采用宏观控制政策学校招生与专业设置自主权相对扩大致使一些学校仅有三两名教师也申报开设新专业。毕业生水平良莠不齐导致无序争客观上增加了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发展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尤其是教师的动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轻视培养对象日后就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总认为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中小学教师而已没有必要掌握多么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师范院校科研意识落后科研水平不高远远赶不上综合性大学。“教材教法课在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熟悉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和教改现状更谈不上给中小学教改进行必要的指导致使一些学生实习归来后怨声载道对教材法课程很不满意认为坐在大学校园里讲某科的教学法理论太脱离实际。”[4]
正是因为目前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于教师职业的需求,才导致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占了近两成的比例,同时还有一部分选择了考公务员、考村官,而大部分则更是进入企业工作,却并没有走向教师的岗位。
(二)师范类毕业生教师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作为一名师范生,应该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从师技能)主要体现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师范类毕业生要求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书面表达能力(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能力上。这方面高师毕业生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 具体表现在: 组织能力差, 难以胜任班主任工作;知识面窄, 兴趣单一, 缺乏特长, 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口头表达能力差, 不会板书, 不会制作课件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专业思想不稳定, 不热爱教育工作, 没有达到能教一门课程, 兼上一门副课, 并指导一项课外活动的培养目标。一些师范类毕业生连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关都没有过。实习上课时, 语言结结巴巴, 吐词含混不清, 板书歪歪斜斜, 时有错别字出现, 笔画笔顺错误更是一大堆, 常常引起学生的嘲笑。例如:“。某师范院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汉字笔画笔顺竞赛, 从各系毕业班中抽一个自然班参加。竞赛内容为写出20 个规范的汉字———与、山、丸、义、女、叉、臣、火、为、斗、心、玉、鼠、凹、凸、韭、州、辽、张———的笔画笔顺。每字笔画笔顺均对记5 分, 否则记0 分。结果, 551 名参赛学生, 平均及格率仅为63%, 最低分为20 分。中文、历史两个文科系的及格率低于平均水平, 仅为50%、38%。”
对于地方高校的师范类毕业生来说,由于自身的原因,在掌握教师技能方面, 并不能完全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少部分连基本的素质都无法满足,这一点才是导致其无法顺利走上教师职业的最重要原因,因为自身能力的匮乏,所以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自信的感觉。同时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以后要走上教师职业的觉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这一点也是影响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最终却没有走上教师岗位的原因。
(三)用人单位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限制太多
之前也提到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的门槛,大学生就业也由“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这势必使师范生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公平竞争的“双向选择”。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门槛越来越高,许多学校选择名牌院校毕业生,同时对外语、计算机等级,党员、学生会干部身份及外貌、身高、性别、即兴演讲能力等也有要求。
以淮安的淮阴中学和清江中学为例,淮阴中学在招收教师时,研究生学历的应聘者优先,对于本科生来说,毕业于全国重点高校或省级高校的如:苏州大学或南京师范大学等,则没有奖学金数量的限制,而对于淮阴师范学院则要求获得六次一等奖学金的要求,清江中学则是四次。这样的奖学金限制并不是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范生所能达到的,所以淮阴中学和清江中学每年也就在淮阴师范学院招收几个素质顶尖的学生。
另外想要进入重点公办高中就职,必须通过地方教育局组织的编制考试,录取比例往往是十比一,甚至有些地区有户籍的限制如:苏州的昆山地区。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文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育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四个学院考上编制的比例是:29%、2.22%、42.97%、18.62%。综合而论,淮阴师范学院201年考取教师编制的仅有326人,占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1.39%。另外四个学院公办别在编、私立学校的考取比例分别是:31.70%、35.42%、31.56%、39.05%和39.3%、62.36%、25.47%、42.33%。综合分析,淮阴师范学院2013年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不到四成。
但究其原因,之所以用人单位会对地方高校设置如此多的条件,还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市场化导致教师职位供大于需。“师范院校升格、扩招;教师资格证放开,非师范生及其他师资供给增加;加入WTO,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增加了师资供给”[5]等原因都导致了师资队伍的扩大。而基础教育的生源减少;学校布局调整;教师编制科学合理等原因同时也是的教师岗位的需求量减少。
三、改善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比例低的现状的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加高质量的教育。”[6]教师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工作的承担者,师范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不可忽视的问题。而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充分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市场机制在高师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日益显著,引领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改革。1、预测师资需求,调控供给规模。高等师范教育有关部门要遵循就业的市场导向,加强宏观预测,要根据师资的需求,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2、开放办学模式,拓宽需求渠道。不断深化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教师职前教育模式要由单一类型的、定向的、封闭型培养模式,转变为类型多样的、非定向的、开放型培养模式。3、调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根据师资培养机构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和教育未来的发展需要,调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改善师资培养结构, 利用综合性大学学术风格多样、学术思想活跃的优质教育资源, 参与培养教师, 建立起适应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体系。高等师范院校及有关高校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 深化教学改革4、“优化师范生专、本、研培养结构。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 年,全国城乡新增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者平均达到70%,新增初中教师全部具有本科学历;通过新教师补充和在职教师培训使在职小学教师基本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基本具备本科学历;高中阶段教师15%以上具有硕士学位”[7]5、“建立配套的教育人才服务机构, 培育师范生就业市场。教育主管部门是教师队伍管理的职能部门,各市、县均要建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教育人才的合理配置、流动、使用提供服务,发挥协调、组织和指导的作用。要办好教育人才市场, 开展人事代理, 统一管理教育系统内人员的档案,做到加强改革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师范生就业机制健康协调运转。”[8]
(二)提升师范生知识、能力与素质
高校方面: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师范生素质培养
一要根据就业状况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努力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要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积极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从事教学工作, 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一部分本科以下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学历, 引导一部分学生在教育系统以外的更广范围内就业。
毕业生方面:努力提高自身教师素养
    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就业竞争力。师范类毕业生在充分掌握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外, 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非专业课程,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较高的英语及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定的科研能力是高师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法宝。
二要及时转变观念,就业新局面。“不能一心盯着大城市,发达地区,或者教育系统中的公办学校和知名学校。学生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特长,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使自己真正学有所用,成就学业。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积极争取到教育系统外或省外就业,拓宽就业面。”[4] 师范类毕业生的自身整体素质才是影响师范类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走向教师岗位的重要因素,尽管许多用人单位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限制要比全国乃至省重点高校要多得多,但是,只要自身有实力,还是有很大机会走向教师岗位的。比如,许多发达地区的学校或者欠发达地区的重点公办学校都要求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上获得三等以上的名次,那么此种要求无疑给了地方高校一个信号。
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文学院每年都会开设卓越人才培养班,选拔学员中教师技能素质十分优秀的学生参与培养计划,并在其中选出每年参加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的人选,并且每年都有学生在大赛中拿到二等奖以上的好成绩。
    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想要顺利走向教师岗位,只有先充实自身,掌握了过硬的教师素养和技能,才能真正地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三)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模式选择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上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阶段性教师专业化模式, 一种是模块式教师专业化模式。”[9]我们可以积极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阶段性教师专业化模式, 是多数欧美国家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把教师培养分为两段, 即学科专业化阶段和教育专业化阶段, 即想做中小学教师的人必须取得相应学科的大学三年或四年本科学历资格, 然后经过一定的测试, 再到教育学院接受两年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培养, 合格者取得教师资格, 被学校录用。德国、法国、美国基本上采用这种模式。
模块式教师专业化模式, 是在现有师范教育的条件下,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 适当压缩学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 适当增加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时数, 同时实现教师后备人才的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比如, 我国台湾地区就采取模块式教师专业化模式。台湾在四年制大学本科里, 所开设的教育科学方面的课程占到总学时的25% , 仅教育科学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就达到25 门。”[9]
不同的模式有它自身的优点,也有其缺点。阶段性教师专业化模式的优点是确保高素质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确保教师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但要采用这种战略,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习时间延长一至两年;模块式教师专业化这种模式, 师范院校变动最小, 仅仅调整课程结构就行了, 但突出问题是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之间的矛盾难以克服。在规定时间内增加教育科学专业化的内容和教学时数, 必然要压缩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 必然降低学科知识、能力要求。
为了确保有更多的师范类毕业生走上教师的岗位,国家政策、高校课程的设置以及师范类毕业生本身的改革措施的推行、建立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师范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健康发展、满足中小学师资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是必然之举。
四、结束语
    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师,其比例和地方高校师范生的规不成正比,其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作为一名师范类毕业生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努力地消除主观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就业局限。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一切有利条件,不断充实自己,为将来顺利、高质量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为了提高师范类毕业生的自身素质,高校通过提高高师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各种形式教师培训、鼓励教育科学研究等途径提升高师教师职业素养为坚定师范生职业理想发挥良好榜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姗姗:《浅析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月第7 卷
[2] 数据来源.金融危机对硕士就业冲击最大[Z].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3] 张韦韦,闫志刚.高校院校改革已在“关口”[J].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0期
[4] 刘伟,《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2006 年第6 期
[5] 曹丽萍,陈延宏,《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与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现代教育管理·2009 年第5 期
[6] 温家宝,2011 年政府工作报
[7] 管培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J].人民教育,2003年
[8] 于慧敏,《师范毕业生就业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江苏高教,2002 年第6 期
[9] 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研究,2003 年第3 期
实践创新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