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沉默与诉说
文学院来源: 作者:周慧慧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25-11-21

于我而言,走近淮安,不是走向一个地理的坐标,而是潜入一条时间的河流。这河流,有一个沉甸甸的名字——运河。

它早已不复旧日的喧嚣。站在清江大闸旁,最先攫住感官的,是一种巨大的沉静。河水是凝重的绿,缓缓地、几乎是沉思般地流淌着。巨大的石闸如一位卸甲归田的老将,斑驳的闸身上,深深刻着岁月的皱纹。我伸手去触摸那些被缆绳磨出深槽的石崖,冰凉,粗砺,像触摸到了一段凝固的雷霆。刹那间,耳畔仿佛有万千个声音炸开——那是漕工们“嗨哟嗨哟”的号子,是商贾们急切的吆喝,是南腔北调的争执,是风帆掠过水面的猎猎之声。这所有的鼎沸与繁华,最终都沉入了水底,化作了今日这无边无际的沉默。

这沉默,是运河的叙事方式。它不说,却无所不言。

我于是离开水畔,步入清江浦的街巷。这里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温润,两旁是木质的阁楼,飞檐翘角,挂着寂寞的红灯笼。这里曾是“漕舟云集,炊烟缭绕”的不夜城。我试图在每一扇雕花的木窗后,窥见一个盐商算盘的脆响;在每一道幽深的门廊里,想象一位押运官风尘仆仆的身影。昔日的繁华,如同退潮后遗落在沙滩上的贝壳,散落在这些古老的建筑肌理之中。它不再是汹涌的浪潮,而是一种弥漫在空气里的、幽微的余温。一个转角,一块碑刻,甚至一个老宅门楣上模糊的堂号,都是它向有心人递来的、残存的密码。

然而,淮安的底蕴,远不止于物质的堆砌。运河赋予这座城市的,是一种磅礴的想象力。那位在此长大的书生吴承恩,他日日面对的不正是这“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奇观么?那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又何尝不是这运河上络绎不绝的商旅与文化的投影?那通天河、那流沙河,其波澜壮阔里,未必没有这运河水的魂魄。他将现实的奔波与艰险,点化成了神魔的跋涉与修行。运河,是《西游记》宏大想象力的隐秘源头。

而与这浪漫想象并存的,是另一种由运河精神淬炼出的坚韧与担当。在驸马巷,那个简朴的院落里,走出了另一位巨人。我想,少年周恩来在巷口眺望运河时,他所见的,定然不只是舟楫往来之利。他看见的,是这奔流的河水所象征的民族命脉,是那千帆竞渡背后一个古老国度的沉重与希望。于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便如洪钟大吕,在此响起。这誓言里,有运河的开阔,有漕运的担当,是一种将个人命运融入历史洪流的自觉。从神话的想象到现实的抱负,运河,用它不同的侧面,滋养了这座城市最杰出的灵魂。

暮色四合时,我再次回到运河边。华灯初上,现代的灯光为古老的河道勾勒出温柔的轮廓。有画舫静静地驶过,搅碎一河灯影,恍然间,竟分不清今夕何夕。运河,这位历史的讲述者,在接纳了千年的荣耀、汗水与离别之后,终于进入了一种慈祥的平和。

它不再言说漕运的权柄,也不再炫耀都市的繁华。它只是静静地流淌,将一切沉淀为这座城市宠辱不惊的雍容气度。我终于明白,运河的遗产,不是那一官一署,一闸一坝,而是这流淌在血脉里的、动静皆宜的智慧。它教会这座城市如何在奔腾与静谧之间自在流转,如何将历史的重量,化为今日前行时,身后那一片深沉而有力的背景。

它沉默着,而我们,听见了一切。


随笔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