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淮剧之风韵,品梨园之精神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陆宇杰审核人:杨颖点击:发布时间:2022-03-19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一席戏腔让人不禁联想起唐玄宗时期,选艺伎弟子三百,坐于梨花之下,教在梨园之中。梨园弟子日日深受音乐熏陶,唱腔演奏信手拈来,那种翩翩多彩风韵,袅袅绕梁余音,使人倾慕不已。

    余幼年,与祖父祖母居住在乡野之下。乡间娱乐资源稀少,乡风更是淳朴,吾家又处于江淮一带,因此淮剧在此间盛行。而吾祖父酷爱淮剧,三天两日,便在家中电视机前,欣赏玩味淮剧之风韵。闲暇时分,亦己携二胡,坐于家中院里,拉弹一番。乡邻老者,莫不前来观赏,直呼妙哉,乃至跟唱舞蹈起来。而余一幼童,自觉乏味,咿咿呀呀之语,亦不解其味,但其曲调旋律却早已刻于脑中,挥之不去。

    余在桃李之年,读于淮阴师院。师院重视传统,更喜当地文化,不但喜于唇齿之间,亦爱于行动之中。开创一淮剧项目,供师生重拾中华之文化,续传统之精华。已然为其一成员。自此,淮安各地跋涉,进行实地之调研,初来漫不经心,只觉其为一任务,完成即可。躬行再品,甚觉此乃一意义非凡之事也。

    余与同行之伙伴,先后曾往清江浦、涟水、河下千年古镇等地观赏淮剧之风采。民营与公办之剧团皆运行不滞,也有退休之老者,为娱乐消遣,自发组织而演。尤民间之演,票价甚廉,几为公益,而公办之演,次数略少,但专业之境地,自然亦更高一尺。民间自发之老者,情怀之博大,更是令晚生敬佩不已。

    而观者之态亦尽收眼底,寥寥几人为青年,中老年者为中坚成员。但一有表演,邻近之中老年者,纷纷前往。其在听戏之余,如友人互为倾诉,谈笑风生,气氛委实融洽非凡。吾生等人,访席下老者,明此来意,亦是多愿答解。但场内青年观者之稀,令吾生唏嘘不已。细细想来,亦能解此疑虑,现代之娱乐如此繁多,光怪陆离,自然是首入法眼。

    时代之进步与传统之流失,亦如矛与盾。淮剧之演员,亦为此焦虑不已,如此而来,淮剧恐江河日下,难再现辉煌之时景。但嗟叹无用,需行之实事,其亦是深谙此理,凭己之力,愿重燃此灯。其在传统淮剧之间,融入现代之元素,编写当世之淮剧,以现当代民生之态,亦响应中央之号召,展当地之风景,以促旅游业之盛。操行此举,属河下千年古镇方天元先生尤甚。

    方老先生,八十有余,创此古镇淮剧之演,已九载。三十位成员,亦与老先生同志同趣,不谋名利,只为自身之雅趣与观者之喜。方老先生才华横溢,可编可演可导演,如此繁重之任务,却乐在其中。又因常年宣传党之领导及古镇风采,报纸电视台之间,亦是榜上有名。其热情以待吾生,即便年迈,耳力衰减,亦是耐心讲解,盛情邀请吾生观看正演。并从其口中,吾得一消息,甚喜,乃是周边有一学校,设有淮剧班,虽只周日才有一课,但吾恍惚之间,甚觉此乃淮剧发展之曙光乍现。

    淮剧之历史已有百年悠远,其发展或许亦是长路漫漫。吾等众生,在兴叹其没落之时,当思其中缘由,不可一概而论,顿觉其未来渺茫。当为其身体力行,汲取其精华,保存其风韵,宣传其风采。此举虽不能振兴淮剧,但亦可存中华文化之璀璨一珠,此于后生万代,足矣。

      

                               

指导老师:李兆新

 

 

 

实践创新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