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写作旅程中,有一个核心理念始终指引着我,那就是——创新化写作。我坚信,写作不应是墨守成规的重复,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文字跳跃起来,既敢于创新又能够创新。
创新化写作的方法要求我们拥有灵动的思维和广博的阅读视野,它拒绝僵化,呼唤灵活。在写作的旅途中,我们必须像水一样适应各种容器,善于在恒常中寻找变化。这就要求着我们多尝试不同的文体与题材,广泛涉猎和阅读文史哲类等各种书籍。我坚信,灵活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丰富你的创作经验,还能为你的作品注入一份独特的自信。
因此若要提升写作水平,广泛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时候时间紧迫、课业繁重,似乎没有足够的空闲去阅读。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电子书、听有声书或其他方式来充实摄入必要的知识。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它就会变得像自动化一样自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几页,甚至在不经意间就会开始期待下一章节的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会用一两行最简要精炼地记录下该章节的情节和我的感受。这样做不仅让我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和持久,而且有助于我在下一次阅读时迅速回忆起前面的内容,重新进入阅读的心流状态,更好地把握阅读节奏。
以问促读,读后而思。看完一部书要及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尤其是作家、背景、研究现状等相关材料,写作过程里也能信手拈来,那必然受益匪浅。
写作是与生活对话的舞蹈,既要有节奏感,也要有即兴的自由。如果从来源到思维到书写的三步走过程太过生疏,那么就会导致不能对高深的名著剥除刻板印象,不能对写作的过程祛魅。多多接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消先入为主的观念,一点点淡化习得性无助,于是越驾轻就熟便越亲切可人。
当代,大量的无效碎片信息没有在我们的脑中留下印象,写作却是既能检验阅读成果又能精神放松的好方式。——真正的休息是输出而非输入。每次我把自己从这个过程中剥离出来就是输出,就是用文字去表达,这个形成作品、有东西产出的过程会让我一点点找回那种落在实地的感觉。
最后想分享我总是对照自查、亲测好用的《读书九问》,我曾经在网上翻阅得来,如获珍宝,把它们存放在手机相册里,每次完成一次阅读周期,总是拿出来写写想想。如何才算读完一本书?不妨看看你能否回答以下九个问题:
1. 这本书你认为是哪一类书籍?你的认知体系中是否有与其相关的内容?(定性与归类)
2. 如果让你向别人介绍这本书,在1分钟之内说出本书说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系统概念)
3. 根据二八定律,你得说说这本书主要观点,或方法,或故事。(细节精华)
4. 这本书总有那么几句话,你想记在笔记上吧,是那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陈述以下吗?(自我生成)
5. 对于作者观点,你全部都接受了吗?还是有保留意见,具体说说。(辩证分析)
6.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你能不能做出一张思维导图?(思路清晰)
7. 这本书是否可以指导实践,如何对外输出?记住,以输出为目标去读书最有效。(实践运用)
8. 你是否了解这一主题的其他图书或有没有下一步想读的同主题图书?(系统构建)
9. 最后一问最重要,你是否问过自己上面的8个问题?(养成习惯)
阅读和写作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我们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桥梁。让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呼唤读写的灵活,不断探索文学的深度与广度,用文字记录时代的脉动,用心灵感受生活的韵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