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芦苇吟
文学院来源: 作者:焦婉琪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25-11-02

 那芦苇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根地坚韧而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的如铜丝,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一般的声响。书籍中的芦苇荡,带给我坚毅向上的力量。

 初识芦苇荡,是在《草房子》的字里行间。黄金般的芦苇荡将一群芦苇房子围了起来,房子里住着户不寻常的人家,一扇高大耀眼的红门立在院中,红得扎眼,彰显着与周围人的不同。红门后面的杜小康,打小就站在了无人能及的起点之上。他带着家境赋予的底气,慷慨又自信,眼里满是少年人的明亮与从容,和村里其他的孩子对比起来十分耀眼。可一场风雨掀翻了父亲的船,也掀翻了杜家的显赫与体面。一夜之间,他从红门里的少爷,变成了要跟着父亲去芦苇荡里放鸭的土孩子。

 这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苇荡,无边无际的芦苇,无边无际的水面,站在岸边,他的心里真的涌起一股巨大的、莫名的孤独。杜小康开始恨自己的爸爸,为什么开不好船,那摇晃的船身,像一把钝刀,割碎了他对芦苇荡彼岸朋友们的联系,割断了曾经耀眼的红门给他带来的荣耀。在芦苇荡安定下来后,又是一场暴雨,打散了鸭群和本就在赌气的父子。芦苇荡被吹得东倒西歪,杜小康站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风雨裹挟着他,芦苇翻动的声音就要撕破他的耳膜,他在乌黑的芦苇中摸索着迷失的鸭群,无数的秸秆刺破了他的脚,一道道闪电冲击着他的视线……当他第无数次拨开芦苇,摸到了温暖的鸭毛时,一切都结束了。他不再顾及平时的体面,把头埋到了鸭绒里面,莫名得想哭。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他找到了失散的父亲,所有的隔阂好像被暴风吹散,他想念芦苇荡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长大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他们的羽毛开始变得浓密,一滴水也泼不进去。在红门的倾倒中,站起了一个新的杜小康。

成长,是一场被迫的远征。杜小康失去了红门,却为自己建立起一座由苦难和坚韧铸就的、永不倒塌的精神殿堂。真正的成长,并非年龄的自然增长,在命运的巨变中,如何勇敢地接过生活的重担,如何在废墟上重新站立,并最终与那个伤痕累累却更加完整的自己和解。成长上的孤独必不可少,当我们能直面成长路上的孤独,经受住它考验与磨炼,我们将收获崭新的自己。我们当如杜小康,在废墟的尘埃中,挺直脊梁,听见自己内心那声属于成年人的、坚定而平静的回响。

 划船驶入草草荡,如同进入了迷宫,这里是动物的乐园。这里栖息着许多从北方飞来过冬的鸟儿,寂静了几个世纪的草荡,鸟群总会因船的驶入飞向长空。在《萌萌鸟》中,曹文轩写到,“人不是鱼,而是由鸟变来的,因为我们始终有想飞的愿望,我们内心总有远走高飞的冲动,千古不变。无边无际的节草草荡,就像一层又一层的大山,养育了我们,却又将我们围入其中。我们都是那仰视天空,想成为飞鸟的男孩,只有我们经受了磨砺,才可以从那与世隔绝了几个世纪的芦苇荡中腾空而起,直飞到外面的世界,告诉他人我们的故事。

 再识芦苇荡,是在《青铜葵花》。青铜是生活在草荡中的哑巴小孩,葵花从小生活城市里,在这年夏天跟随爸爸到乡下作知青,她在芦苇荡里结识了青铜并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而她的爸爸却不久后在在芦草荡中永远地离开了她。冰项链,芦花鞋,大麦地里最亮的灯,构成了青铜与葵花之间的美好回忆。可分离是不可阻挡的。“我哥呢”葵花问,“我让他去你外婆家了,有他在,不会让你走的!”可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嘎鱼,忽悠听见了青铜的叫声,一下怔住了。青铜又大叫了一声“葵——花”,虽然吐字不清,但这声音确实是从青铜的喉咙里发出的。

 青铜,如同一根沉默的芦苇。他的坚韧,是一种无声的、根植于大地深处的力量,命运的巨浪一次次扑向他,可他承受着重压,却为了守护所爱而绝不折断。葵花,则像一株迎着阳光的芦苇,她的坚韧,是一种柔软的、充满生命的力量,像从芦苇荡里散出的温暖却又凛冽的寒风。

 芦苇荡为大麦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以其平凡之躯,支撑着大麦地人在苦难中的基本生存。它不言不语,却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它造就了灾难,却也见证了幸福,芦苇荡考验了大麦地的人民,让大麦地的人们都染上了自己的气息。这里遍地都是水,流水本身就容易让人伤感,一刻不停地流淌,芦苇也是。苍茫的天空下,芦苇见证了所有人的成长,在一望无际的水中,支撑起几口人家的全部希望。可是谁伴着芦苇?又有谁愿意倾听芦苇的低吟?

 视线从书本上移开,手指摩挲着泛黄的纸页,眺望远方。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苇变成了金红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这样的芦苇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萧瑟的秋风中,是耀眼和充满力量的。

 芦苇是屏障,是阻碍,却又是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芦苇是孤独的,谁又可以倾听芦苇的低吟,听那无数寂寞的故事,且让你我倾听芦苇吟,u凝聚那奋发的力量,冲出芦苇的禁锢,冲向属于我们自己的海阔天空。


文学作品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