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烟过客》——时光褶皱里的凝视者
文学院来源: 作者:王一诺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25-03-23

墨水瓶在零下三十度的窗台上结成冰晶状,像迟子建笔下那些被岁月封存的故事。翻开《云烟过客》,总能听见黑龙江的冰层在纸页下发出裂响。这里的文字带着北纬五十度的凛冽与温热,将那些即将被现代性飓风卷走的云烟,凝固成标本橱窗里永不褪色的蝴蝶。

迟子建的笔尖总沾着松脂与雪粒的混合物。她写鄂伦春老猎人擦拭猎枪时,枪管折射出三十年前驯鹿的眼睛;写萨满传人将神鼓收进樟木箱时,鼓面震颤的余波惊飞了五片羽毛;写黑龙江解冻时,冰排撞击出的声响让整座边城都成了共鸣箱。这些被时代列车遗落在站台上的“过客”,在她的叙述中立起了纪念碑。那些被定义为“落后”的文明碎片,在文字里熠熠发光。

在漠河极光笼罩的撮罗子里,迟子建遇见用鹿骨占卜的老萨满,他的皱纹里蜿蜒着整个部族的迁徙史;在乌苏里江畔的渔火中,她记录下赫哲族老人缝制鱼皮衣时,针脚里游动的模样。在她的笔下,这些即将消逝的生存智慧在工业文明里开出细小的花。当我在人行道看见佝偻着背卖烤地瓜的老人,忽然明白迟子建为何执着于为每个“过客”撰写悼词——他们身上凝结的,何尝不是人类文明基因中正在退化的染色体?

她的慈悲像是潺潺的温泉水。她写鄂伦春少年射杀第一头驼鹿时的战栗,不曾聚焦在居高临下的生态说教,而是记录对生命消逝最本真的疼痛;记录萨满仪式中燃烧的篝火,亦非猎奇式的民俗展览,而是对另一种民族文化的郑重行礼。这种疼痛与郑重,在都市人通过短视频消费“非遗”的今天,愈发显得珍贵。就像她描写鄂温克老妇临终前坚持穿戴兽皮寿衣,那种固执的尊严,恰是对快餐式文化最好的嘲讽。

合上书时,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霓虹正穿透结霜的玻璃。那些俄罗斯套娃般层层叠叠的老建筑里,是否也蜷缩着某个用桦树皮写日记的老人?迟子建用文字的银针,将飘散的云烟绣在文明的锦缎上,让我们在触摸现代性的丝绸时,依然能感知到传统文化的粗糙与温暖。当电子屏幕的蓝光蚕食着最后的黄昏,或许我们该学学那个用冰凌磨制老花镜的猎户——唯有保持对时光褶皱的深情凝视,才能在遍地碎镜的现代迷宫中,拼凑出灵魂完整的倒影。


随笔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