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泥泞》之封建与奴性
文学院来源: 作者:周彦锦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24-11-13

一滩泥泞,总会给人一种不适又肮脏的感觉。它们生于地面腐烂于地面,慢慢在地上死亡冷却,成了恶水。

茅盾《泥泞》中的众人也给人这种感觉。故事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运动中,作者将视角聚焦于一个小农村的一家三口以及村中各人的的身上。故事的开始,以冷色调交代了村中发生的一场动乱,按理说动乱过后,应是人心惶惶,可村子里的人早就习以为常。“什么民国!还是皇帝爷好!”在民国十六年,乡村中的人还是这么想,可见大革命对于乡村所起到的作用可谓微乎甚微。话锋一转,黄家三口人将话头放在了花纸上的有“细细腰肢,短短衣袖”的姑娘身上,三人心思各异,却围绕着一个话题:共妻。在民国时期,理论上思想早已解放,可实际上,这一个小农村给我们展示的却是革命的不深入。黄老爹被抓去做了“乡长”类的官职,尽管他对于年轻人的思想是不赞同的,他只想着“共妻”大概快了,不知会先从哪家开始。对于女兵的到来,整个村子的表现都是不欢迎,传统的思想让他们固执地以为女子不该抛头露面,而这些“女兵”的出现更是加速了“共妻”谣言的传播。妇女儿童们自然是恐惧的,但成年的男子,却更多的是期待。他们幻想和别人分享别人的妻子,却吝啬地把自己的妻子东藏西躲。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妻子吗?如果爱就不会肖想别人的妻子。只不过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妻子从来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物品,自己的私有物。他们的思想还浸淫在封建糟粕中,男人总希望将女子占为己有,并且同时拥有。这就是革命后社会,一个倡导着男女平等自由的社会。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黄老爹和老三遭受了枪毙,而村子里各家的物品再次上交充公,不允许私留,到此,村子仿佛又回归了平静,人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好似这才是生活原本的轨道。封建传留下来的种种枷锁束缚在这一刻成了那片泥泞,将麻木的人们拖进去,再一点点溺毙,悄无声息地,掐死了人们的灵魂。在奴性高于或者说是压抑人性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成为上位者思想的傀儡,更别谈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残余的荼毒。村中的人从善如流地接受着剥削和压迫,因为他们早就成了为虎作伥的伥鬼,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深入地从心理学上来讲,这种群体无意识,把他们的常识塑造扭曲,然后订下其为社会公约,用礼教和权威来锁住这个社会中的人。

文章的结尾,仅剩的黄小七蹲在草丛里,他是幸运的,劫后余生,父兄虽死但他得以存活。但作者语调再次转冷,将镜头的结尾落在“共妻”之上。可笑吧,可悲吧,这个年轻人逃出来的第一个想法竟然是谴责共妻推行的失败,短短几行字,让人不寒而栗。到此处,读者们才发现,思想的扭曲能有多可怕,在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有的人临死甚至只能想着共妻没得以推行。不是他的父兄,不是他的还没开始的人生……只是毫无疑义的谩骂,和让人唾弃的幻想。这就是生活在那片泥泞中的人,行尸走肉般的早就和泥泞融为一体的“人”。他们让人唏嘘感慨,也让人唾弃。作者在结尾,没有多余的描写,将读者的目光带到并且定格在幸存者身上,是对于场景的聚焦也是对人物的特写,既呼应了前文黄小七好色的特点,也在结尾再次加深次印象,同时,产生“意料之内的意外”的效果,从小见大,对一个人的特写正是对那个时代那一群人的定义和绘图。


随笔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