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文学院来源: 作者:高文雅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24-11-13

方鸿渐的一生就如同围城般,从一个围城去往下一个围城。最可笑且可悲的是他对自己深陷围城毫无感知,永远抱有一种渺远的希望。正如书中比喻的那样:“譬如葡萄,一种人专挑好的先吃,一种人专挑坏的先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是乐观的,因为他吃的每一颗都是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是悲观,因为他吃的每一颗都是剩下的葡萄里最坏的,事实正好相反,缘故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就只有回忆了。”“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又有了希望。”这样他的一生就活得很拧巴,得到的总觉得不好,总想试图从他的围城里逃出去,实际上,他永远也逃不出自己心中的围城。

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知识分子群丑图”,用杨绛的话说:“他们有趣但无用。”方鸿渐自命不凡,自诩清高,这也许也是当时读书人的病症吧,他把自己弄一张假学历的事实说得如此冠冕堂皇,却还要无耻地利用他“留洋博士”的头衔为自己谋差事。因为读过一些书,也算是个文化人,于是凭着自己的“妙语连珠”也是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这些“有趣的读书人”相聚在苏文纨的客厅,谈着一些荒唐可笑的话题,在钱钟书的幽默讽刺中我也能深深感受到一种无奈的悲凉感。如果说出国留学是方鸿渐的第一座围城,那么苏文纨的客厅就是他的第二座围城。出国留学像是参加科举一样,都是为了出人头地,方鸿渐从这座围城中出来,又赶往下一座围城,在下一座围城里,方鸿渐可以说是主动融入,也可以说是被动同化,他挣扎过,追求过自己的爱情,但是文化人的虚伪、怯懦让他“像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逃避问题,去往他的下一座围城。

第三座围城就是他的第二个工作地方“三闾大学“,他在这个安乐窝里继续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留洋博士“带给他的便利,就是这样一个弄虚作假的草包教授也可以混得还不错,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方鸿渐没有走出牢笼。他过的这样浑浑噩噩,一人千面,用纯熟的语言伪装自己,让自己活的合情合理。他似乎觉得自己在追求什么,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追求,甘愿做一个平庸的伪君子。他与孙柔嘉的结合很突然,我认为是被生活推着走的结果。他故作清高,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副教授,却又无法接受没能做副教授的现实,结婚便是他离开这座围城的借口,却无意跌入下一座围城。比起孙柔嘉来,方鸿渐是没有什么打算的,他就是个有趣但无用的读书人。他从来不会反抗自己身处的境遇,相反,他非常的自洽,离开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是对自己撒的谎,他永远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明天。

第四座围城是他的婚姻。这场婚姻并不是他想要的“最好的葡萄”,这一切来得太容易,这使得婚姻后的他处处不顺心,正应了那句话“婚姻如同金漆的鸟笼,笼子里的鸟儿想飞出去,笼子外的鸟儿想飞进来。”于是赵新楣介绍的新工作给了他一个契机,一个飞走的契机。可是这样进了出,出了进,被生活一次又一次欺骗,方鸿渐是否也感到后悔、犹疑与迷茫?我想是有的。因为末尾的那个“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的”钟,既是现实,也是方鸿渐内心的投射,方鸿渐希望时光倒流,再重新做一次选择,但不管做什么选择,他始终逃不出那隐形的永远存在的围城。小说在这里结束了,但似乎永远也结束不了,方鸿渐的一生似是个画不完的圈,我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无奈、讽刺与感伤。

正如小说末尾所言:“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


随笔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