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车票、满当的行程、急速的景区打卡、一天八顿美食。越来越多大学生推着行李箱趁着周五没课的时间,迎着夕阳,匆忙且欣喜地奔向远方,趁着周末扎一个短暂的快乐营地,返回现实世界的节点是下周周一,坐在高铁上,那通透而又热烈的阳光,仿佛清扫了曾经在宿舍悄悄哭泣的床铺,那些旧眼泪在新快乐之前通通不作数,有人说这是大学生旅游的“报复性”,只有我们知道这是和高中的自己的一个约定。
在我看来,“特种兵式旅游”并非毫无意和价值,就算是走马观花一场,我也会在旅游结束后看着一张张不完美的甚至搞笑的好友合照,一张张不规整的甚至模糊的景区打卡照而无比庆幸能够去旅行一场。在夕阳下拖着行李赶车,在人口涌动的街口吃美食,在黄昏下和好友拍照,在凌晨兴奋得睡不着觉....这些旅游经历或许是疲劳的,但是却能让人永远怀恋。
不是所有人都有大把时间金钱悠闲旅游,能够去旅游、去看到不同的景色、去享受青春当下就是最宝贵的。一方面,被疫情禁锢住的青春需要得到肆意的挥洒。防疫政策调整优化之后,许多大学的封校政策也逐渐放松或者解除,在校大学生们想飞出校园的心也开始涌动,都说“大学就几年,疫情占三年”尤其对19级、20级的大学生而言,能够把握住青春的尾巴,去约好友、去玩、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就显得尤为珍贵,毕竟少年时驰骋的风是比黄金还贵的存在。
另一方面,年轻人探索世界的渴望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旅游是异地的生活方式,而“特种兵式旅游”是旅游方式的一种创新,它折射出来的是没钱、没时间的大学生群体们为多看一眼世界,多吃一种美食,多体验一个城市而做出的最大让步。因为可以看到生活地之外的新鲜景物,比如武汉的黄鹤楼、长沙的橘子洲、厦门的鼓浪屿、杭州的西湖、南昌的滕王阁、云南的丽江与洱海等等,所以大学生宁愿坐上凌晨的火车,一天奔赴七八个景区也要去。这是年轻人的主动出击,是大学生群体们用自己的方式对世界的拥抱和看世界的向往,除非本人,任何人都无法去定义这一场“特种兵式旅游”。
总而言之,“特种兵式旅游”也好,“赶场式旅游”也罢,这都是年轻人自主旅游探索世界、感知社会人情的方法。旁人所看到的种种“出格”之处,都是大学生自己创造条件,用自己的方式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烈拥抱。“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呼应激荡中,是大学生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也是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旅游体验。
每个大学生游客都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丰沛创造力,从经费的筹措,到目的地的联络,再到活动的选择和参与。无数的环节,无数的自己做主和无数的“小目标”实现,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体现。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多元旅游和多元生活的种子就在“特种兵式旅游”中萌发、成长,并且形塑大学生们未来的旅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