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单雪琳李梦茹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15-04-09

 

我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单雪琳、 李梦茹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通过对淮阴师范学院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地区、单位性质和岗位类型的调查研究,了解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对此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并为地方师范类的高校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这不仅有利于指导毕业生就业,而且有利于高校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淮阴师范学院;对策
Abstract With continuous advance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of 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i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employment of teachers character, unit area and type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understand the local university teachers’ employment concept of graduat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for the local college professional adjustment and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teacher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hi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guide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but also professional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Graduates of teachers;In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countermeasures
 
 
 
 
 
一 前言
经调查分析,淮阴师范学院2013届师范类毕业生总数为1553人, 2014 师范专业毕业生1527人。两年内的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为分别为98.13%和 97.09% 。其中, 在中初等教育系统就业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45.08%;在教育系统外就业的人数,占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4.92%。这包括到机关就业、国家项目、地方项目、考取国家公务以及考取研究生、出国、自主创业、事业单位就业,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这分别占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人数的0.79%、0.07%、1.77%、0.46%、13.19%、0.07%、0.07%、1.05%、0.66%、36.42%。 [2] 整体看来,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与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选择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比率不高、工作所在地集中于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工资收入在1500-2500元这一区间所占的比例最大,同时毕业生对其职业的还稍有不满等情况,我结合我们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
二 调查问卷设计
我们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1. 您现在的身份是(    )A.教师    B.企业员工 C.公务员 D.事业单位员工
E. 小业主   F.待业状态 G.其他
2. 如果您做了教师,请回答本题:您所在单位及工作性质是(    )
A. 公办在编   B.公办不在编 C.私立学校
3. 您就业的地区是(    )      A.城市 B.城乡结合部 C.农村
4. 您的工作薪酬是(    )      A.1500元以下 B.1500-2500元 C.2500以上 
5. 您对当前的工作满意吗(    )A.很不满意 B.不太满意 C.比较满意 D.非常满意
我们一共发放了900份问卷,调查对象包括:2013、2014届文学院、教科学院、物电学院、外语学院师范类毕业生由于调查对象为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学生无法获得联系方式。所以除了调查问卷以外,我们还采取了部分走访以及个别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使结果更加趋于实际情况。在剔除数据不完整等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后,一共回收687份有效问卷。
三 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具体的问卷分析,已经在调查报告中展示,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对 影响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影响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下文称毕业生)
(一)社会供求:在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所谓的不容乐观,并不是指没有工作,而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地方高校师范生类毕业包括本科毕业生、大专毕业生、中师毕业生、还有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非师范毕业生,基础教育学校录用的新教师却很少量,大约比例为20%左右。由此可见,教师职业的供给量远远超过需求量。(以2008年为例来看,我国师范生毕业76.5万人,其中本科毕业30.3万人,大专毕业生24.3万人,中师毕业生21.9万人,此外还有17.1万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累计达93.6万人,而2008基础教育学校录用的新教师只有25万人。[3])总之, 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国家鼓励优秀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到教育系统就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就业观念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择业目标趋向多元化日益成为毕业生的共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地点与就业职业的选择。而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是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以及对工作地域的选择。这也解释了毕业生将中等城市以及城市作为选择的重点的原因。教师职业作为相对稳定,没有风险的职业来说,也存在着许多师范类毕业生自我认识的“弊端”:辛苦、工资不高、劳累、无聊等等,还有些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就业,不愿到西部贫困地区就业,这无疑缩小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这些就业观念的偏差导致很多师范类毕业生对教师职业本身没有太多的兴趣。
(三)高校培养计划的不尽合理以及内部结构的偏颇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大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部分地方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社会需求量不大甚至不需要的“长线”专业依然每年招生, 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严重滞后。这几年扩招过程中, 许多学校仅根据学校办学资源(主要是师资)确定招生数量 但对社会的需求考虑甚少。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高校没有完整合理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的高质量完成。总的来说,整个地方高校师范教育改革明显落后于其他高等教育改革, 更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 致使一些专业(学科)布局、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不尽合理 这些都严重影响培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在培养学生发展方面,专业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小学对音乐、体育、历史等小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小,但在培养计划中忽略此问题,这也导致这部分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
(四)个人综合素质发展的缺失
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致使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作为一名师范生,应该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从师技能)主要体现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书面表达能力(三笔字)、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能力上。这方面高师毕业生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 具体表现在: 组织能力差, 难以胜任班主任工作; 知识面窄, 兴趣单一, 缺乏特长, 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口头表达能力差, 不会板书, 不会制作课件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专业思想不稳定, 不热爱教育工作, 没有达到能教一门课程, 兼上一门副课, 并指导一项课外活动的培养目标。一些师范类毕业生连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关都没有过。实习上课时, 语言结结巴巴, 吐词含混不清, 板书歪歪斜斜, 时有错别字出现, 笔画笔顺错误更是一大堆, 常常引起学生的嘲笑。”[5]
对于地方高校的师范类毕业生来说,由于自身的原因,在掌握教师技能方面, 并不能完全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少部分连基本的素质都无法满足,这一点才是导致其无法顺利走上教师职业的最重要原因,因为自身能力的匮乏,所以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自信的感觉。同时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以后要走上教师职业的觉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这一点也是影响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最终却没有走上教师岗位的原因。
从招生与就业处调研情况来看,我校毕业生笔试通过率明显高出省内同层次学校,但是面试成绩却远不如其他高校, [4] 这就更加说明需要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而非只重视考试成绩。应场面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必备素养(三字一话)等都在个人发展中起很大作用。
(五)对自身认识不足
对于毕业生来讲,进入一般企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进入教育类事业单位则要经过考试、面试等,充满了竞争和不确定性;对未来职业不清楚的更是充满了迷茫,而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不能够正确审视自己:或轻视或盲目自大。因此,这也是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工作的理由之一。
  从近几年江苏省每年提供的有效办公教师岗位数量和淮阴师范学院师范类毕业生考取教师编制的比例来看,教师编制考试的难度逐渐增加。综上各种因素,都导致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变现状:
五 对策
(一)高校方面
地方高校首先准确定位,发现长处与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方案。
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根据师资的需求,加大师范本科、研究生招生数量,减少专科、中师招生数量,解决培养与需求脱节的问题。改革师资培养模式,重组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师范学校层次和布局,提高师资培养层次,改善师资培养结构。[5] 针对应聘需求 促进教学技能训练。当前 教师岗位培训均需经历面试、说课、试讲的过程 其面试、说课、试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应聘的录用。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学技能训练 增加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和见习的机会和时间 着力提高毕业生专项技能 提高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质量。师范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注意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作用,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加。通过报刊、网络收集信息 主动与当地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 了解就业的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同时 还要注意利用要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信息收集、发布效率,推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多种渠道 开展调查、研究 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归纳、整理 为学校决策提供建议 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相应指导 也为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高等教育应更多与实际的中国师范教育现状相结合,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校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注重要育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包括继续加强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
要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与市场经济、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择业观和职业观 主动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二是要培养毕业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 二)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
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进入市场,不断提高就业技能和提升自身素质,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毕业时有较高的就业决策效能。以理性眼光看就业,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好专业知识之余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理论知识同时,增长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提高自己能力于自身修养,只有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那么才说大学生这一商品的价值有所体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假期多参加社会实践,联系单位实习等。用人方虽然也看中学校名气、应聘者学历,但更注重的还是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为今后就业打好了基础,势必为就业增加了筹码。其次要有适当的薪酬期望,不要偏高,不要过低。调整就业心态,给自己定好位,寻求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价值。某师范院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汉字笔画笔顺竞赛, 从各系毕业班中抽一个自然班参加。竞赛内容为写出20 个规范的汉字———与、山、丸、义、女、叉、臣、火、为、斗、心、玉、鼠、凹、凸、韭、州、辽、张———的笔画笔顺。每字笔画笔顺均对记5 分, 否则记0 分。结果, 551 名参赛学生, 平均及格率仅为63%, 最低分为20 分。中文、历史两个文科系的及格率低于平均水平, 仅为50%、38%。[8]
总之,作为一名地方高校师范生,要扎实练好师范专业的基本功,增强自身的教师素质,这样才能在与省级高校、非师范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社会交往经验,以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国家或者地方也可以建立师范毕业生资助基金, 用于资助、奖励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到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教育毕业生提供一定的政策保护, 提高起点工资, 发放津贴, 推行轮换服务等制度, 保证这些毕业生的发展。其次,对师范类毕业生考研及跨行业就业也给以一定的政策倾斜。还可以加强领导,完善机构,落实责任,建立务实、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改变目前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尽人意的现状。
面对目前师范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以教育需求的变化确定教师教育体系的供给,实现教师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动态平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由之路。因此,师范类高校大学生要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真正地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师必备的素质,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与能力水平同步提升。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一切有利条件,不断充实自己,为将来顺利、高质量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韦韦,闫志刚:《高校院校改革已在“关口”》教育与职业,2010年10期
[2] 《淮阴师范学院2013、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招生就业处,2013、2014
[3]张韦韦,闫志刚:《高校院校改革已在“关口”》教育与职业,2010年10期
[4] 《淮阴师范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4年11月30日
[5]兰竟彦:《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困境与对策》,高教研究,1998年
[6]崔姗姗:《浅析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第7 卷第4 期
[7]于慧敏:《师范毕业生就业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江苏高教;2002 年第6 期
[8]李善文:《师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 18期
 
 
实践创新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