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乡
文学院来源: 作者:朱星瑶审核人:李迅点击:发布时间:2023-09-19

“竿影如林立,湾环野渡横。帆从村畔转,水绕地中行。”

淮安大运河水流绵绵,载过数不尽的船只,载过忆不完的历史,融入了四方文明,孕育了运河文化,滋润了一方人民。

忆运河两岸,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听那吆喝声不断,此起彼伏,看那商品琳琅满目,汇集四方特色。

纵使古时提倡“重农抑商”的思想,在运河这一繁饶之地,农商却可巧妙连接在一起,两种文明共同发展。运河还未建工前,陕西地区十年九旱,为了满足粮食供给,帝王与大臣不惜举迁,在洛阳进行办公。浩浩荡荡的人群南下,又有多少道不尽的甘苦。而大臣裴耀卿开创了分段运输的先河,此后,陕西地区的闹粮荒的历史被彻底解决。在李济物、韦坚与刘晏等人的创造性开发下,运河的治理制度日益完善,“转航法”实施,众多货船来往,人们乐于在此定居,灯火越发通明。

在这繁荣背后,少不了的便是运河的治理。“以河治河,以水攻河”,潘季驯确立了“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治水方略,建立多个水坝,以缩小河流的横截面积,加速水流速度,加大水的冲击力度,以达到冲刷泥沙的功效。到明清时,运河的枢纽功能发挥的最为完备,运河治理技术也愈发完善。运河两岸,大堤内测,木桩深深扎进泥土,其上,又有以树枝柴草、绳索与泥土、碎石等为原材料的沉埽层层覆盖,延申至河床,极大程度上减缓了流水的冲击作用。这一技术叫做埽工技术。为了防止溃决为害,运河人还在缕堤以外复筑与之平行的遥堤,且在遥、缕堤间复筑与之垂直的格堤。这样,当夏季洪水来袭,泥沙便会淤积在格堤之内,淤滩不仅为农业种植带来丰富的营养底料,而且加固河堤,保障河道稳固。在治河的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从对抗到和谐共生。

运河这般外柔内刚,绵绵河水流经岁月,刚严治理守护一方。

看今日运河,两岸依旧人来人往,高楼建起,灯火璀璨,人们沿岸漫步,偶尔眺望远方,追寻旧时记忆,却更加感叹今日盛世,如你我所愿。历经十年,数十个城市心手相牵、求同存异,终最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一代代的运河人,一代代的文化传承,铸就了运河精神。汇四方之水,聚四方之人。运河一带,我们兼收并蓄,吸收国内其他文化,逐步丰富自我;运河一带,我们兼容并蓄,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

“淮水东南第一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淮安美而和睦,“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人生代代,江月年年,运河长流,运河人代代相守。


文学作品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