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冬的尾巴尚在空气中徘徊。我裹着羽绒服,贪恋那贴身的温暖,生怕冷风掠去身上仅存的余温。每日最惬意的,莫过于回到住所,将自己扔在床上,摆出各种放松的姿势,再畅快地喊一声“舒坦”。那柔软的床铺,仿佛能吸纳所有疲惫。
然而这般温柔乡,终究困不住刚挣脱高中桎梏的我。大学时光如一本新书,每一页都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心中那股探索的热情,如同初春的嫩芽,渴望着破土而出。于是,在短短几分钟的交谈后,我与友人便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黄山之旅。
安徽南部的丘陵,远望如大地泛起的绿色涟漪。而黄山,无疑是这片涟漪中的王者。它高达1864米,山势险峻,峰岩青黑,远远望去,一片苍黛之色,古人谓之“黟山”。光是听闻这些,便已让我心驰神往。
高铁疾驰,窗外的景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大地渐渐呈现出田园风光,小山们仿佛被注入了生长的力量,争先恐后地向上伸展。它们长高、再长高,直至冲破车窗的视野,直入云霄。山峦连绵,宛如墨绿色的巨龙蜿蜒于大地,讲述着岁月的悠长。
“各位旅客,列车即将到达黄山站……”广播声响起时,我走出车厢,抬眼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青黛色的山峦宛如大地捧起的绿宝石,与深邃的蓝天相互映照。那广阔的天地,澄澈的山水,仿佛将我心中的尘埃尽数洗涤。
翌日拂晓,晨雾尚未散尽,我与友人已手持登山杖,来到黄山脚下。此时的黄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一位蒙着面纱的隐士,静候着有缘人的造访。
初登时,脚下是寻常马路,欢声笑语中,我们轻松抵达慈光阁。那古雅的楼阁静立山间,檐角挂着岁月的风霜。稍作停留后继续前行,不知不觉间,步伐已不似先前轻快。待到大巴停靠点,才惊觉方才那段路程,不过是登山的序曲罢了。
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每一个急转弯都仿佛要将车身甩出悬崖。这种惊险的颠簸,却意外地带来一种奇妙的刺激感,冲淡了身体的不适。最终,我们平安抵达山脚。
一片小树林静候在那里,落叶铺就柔软的地毯。两只小猫慵懒地蜷缩其间,引得众人驻足。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尘世的喧嚣被隔绝在外。
真正的攀登开始了。我紧握登山杖,攀援而上。天都峰的险峻、迎客松的坚韧、莲花峰的壮美、一线天的惊险、鳌鱼洞的神奇,一一掠过眼前。汗水浸透衣衫,双腿如灌铅般沉重,但对山顶的向往支撑着我们不断向上。
及至海心亭,已是下午四时。原计划前往光明顶观落日,却因返程之故不得不放弃。这遗憾很快被眼前的景象抚平——我们决定就地观赏黄山落日。
橘红的光芒在天际肆意铺展,如同造物主挥毫泼墨。余晖轻抚山岩与松柏,每一道纹理、每一片针叶都被勾勒得格外清晰。整座山仿佛被镀上一层金边,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微风送来草木清香,空气中弥漫着静谧的气息。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消散,只剩下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这短暂的黄山之行,虽未能尽览所有胜景,却让我领略了冬日黄山的独特韵味。那些险峻的山峰、挺拔的松柏、变幻的云海,以及最后那场绚丽的落日,都将成为记忆中永恒的画卷。
登山如人生,重要的或许不是抵达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与感悟。黄山的每一块岩石都在诉说着坚韧,每一棵松树都在诠释着顽强。当我们站在高处回望来路,才会发现,那些看似艰难的攀登,恰恰是最珍贵的经历。
暮色渐浓,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回望黄山,它依然巍然矗立,静默如初。我知道,这座山的魂魄已经悄然融入我的生命,成为前行路上不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