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格外干,好在今天(5月8日)又迎来了为数不多的一场大雨。
雨天是最适合待在室内的。外出轻则湿了鞋袜,重则裤子连坐。但儿时的我又何曾体会过雨中出行的不便?只觉得雨是不多见的,天上为什么会掉下水来?于是便格外稀罕雨。
每逢雨天,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在家里搜集出所有的雨伞,在院子里一把把撑开,摆法阵似的将他们紧挨着摆放在一起,呈半圆形状,另一面则对外敞开,以供我直接面向雨中环境。我搬着小板凳坐在那半圆的篷中观雨。雨点打在伞面上的声音干净利落,由于包围不够严密,湿衣也是难免。但就是这种与自然的直接交互,在我与雨之间建立了一种神秘的情结。
儿童对密闭空间的痴迷,大抵是子宫记忆的余韵。若干年后,雨的气味从窗缝渗进来时,我总错觉自己仍是那个坐在伞阵里的孩子。只是如今的庇护所,变成了整个昏暗的室内。成年人的雨季美学,不过是用更大的容器,盛装同样的悸动。已成年的我,自然是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干出这种大人眼里莫名其妙的事情,小小的伞盖下也早已容不下我庞大的身躯。于是我在室内观雨。我发觉雨天的室内和晴天时是大不相同的。晴天时一切都格外清晰,高亮的阳光穿透力极强,它妄图到达任何一个它能够得着的角落。于是那些实在无法企及的深屋墙角,便会让人觉得割裂,有被世界遗忘的阴冷之感。这来源于晴天明与暗、暖与冷的高度对比。雨天则不然。厚厚的层云率先堵塞了阳光洒下的路径,到达地面的便寥寥无几了。于是由内而外、从上到下,一切都变得灰蒙蒙的了。室内室外的差距被缩小,到处是同样的阴暗,同样的潮湿,同样的无趣。失去了那高能量的阳光,室外无法影响室内,窗外三维的世界被压缩为了二维的幻像,疲软的光最多照亮窗台那一隅之地。这种亮度像极了黑暗中的电影屏幕,亮而不刺眼,它发光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看清,而非照亮你。看电影时,屏幕里的是另一个世界。雨天的窗户也给我类似的感觉。雨天的室内有一种独特的封闭性,置身黑暗之中观窗外,绿树一失往日葱翠之明绿,厚重的水汽氤氲其上,阴天下灰度骤增,朦胧之感油然而生。我独爱这份清新的压抑。
人们常说:“一场春雨一场暖”,这段时间的阴雨过后,应该要彻底入夏了吧。春日雨天的风与凉使我无法想象即将到来的闷与燥。夏天那短促迅猛的阵雨也究竟不如春雨的缠绵与委婉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此番氛围下的春雨,下次再见又是什么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