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人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便诞生于这样的时代,却表述着与当代人同类的境遇和感受。作为十九首之一的《明月皎夜光》穿越千年,使无数读者徜徉于其字里行间,感受诗人当年与今别无二致的明月,皎皎于心间。
《明月皎夜光》前半部分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后半部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在得志后便弃昔日好友如敝履的卑劣之态,表露了诗人不谙世态炎凉的惊讶、悲愤和不平之情。诗人借景抒情,把失魂落魄的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秋夜的星光、月色等之中,情景交融,引无数读者在此情此景中与诗人共鸣。
《明月皎夜光》一诗为何有让世世代代的人们与诗人共徜徉于皎皎月光之下的魔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给出的答案是“发于天赖,本乎人情。”这意味着十九首的创作皆源于自然和人的本性,既合乎天理又符合人情。本诗诗人在皎皎夜光之下,有感而发,发人之长情,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绝无虚情与矫饰,更无刻意的雕琢。
委婉的抒情,扣人心弦。“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在皎洁的月光下,蟋蟀在低吟,织出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凄清的环境,暗含着月下人心境的凄然哀伤。刘鼹总括《古诗十九首》的特色为:“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侣怅切情。”本诗诗人从写景发端,长于抒情,却不直言;正如刘鼹所说,委曲婉转,平和而不粗野;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
诗句与情感的质朴自然,让人沉溺于出水芙蓉、皎皎月光般的诗境。没有华丽的诗句,只写皎皎明月,听蟋蟀低吟,望历历众星,看野草白露,念往日玄鸟……也没有情感的矫揉造作,只写月下独徘徊的苦闷,抒世态炎凉的激愤,叹失魂落魄的哀伤,感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和对人性变化的无奈,便足以让世世代代有着相似境遇的人在这质朴自然的字里行间寻得些许慰藉。
精炼的语言,高超的艺术境界,使佳作流传至今,古今共赏。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白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诗人的情感与秋夜的景色融为一体,构成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委婉而深切。钟嵘在《诗品》中曾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赞叹其语言已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囊括在其内的《明月皎夜光》便如其所说,尾句“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诗人仰天长叹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以悲愤的感慨收束全诗,语言浅近自然却又精炼准确,无奇僻之思、惊险之句,却惊心动魄,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古诗十九首》是整一的五言诗,《明月皎夜光》作为其中的一首,其精炼的语言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所触及的善恶、悲欢、离合等普遍情感,以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等社会现实,与后世许多该主题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遥遥呼应;其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也为后世称道、借鉴。
以精炼简约的话语,叙写人性之善恶、人间冷暖之常情,短语浅貌,深衷长情,《明月皎夜光》才穿越了漫漫时空,将当初的那一份哀思、那一瞬人生感悟、那一抹皎皎月光铺洒在至今人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