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站在国家航天局“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的舞台上,当主持人念到特别奖的得主是“苏绣非遗传承人陈英华”时,全场聚光灯都照在了我的身上,掌声雷动,我看见大屏幕上自己的苏绣作品,黑暗中发光的天体、雾状缥缈的蟹状星云,这些都是我一针一线绣成的,看着它们,我一时有些恍惚。
我是陈英华,一个专注于苏绣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4岁,我就拜母为师,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与这千丝万缕的丝线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我沉浸于苏绣的世界,一针一线,一丝一缕,皆承载着我对这门古老技艺的热爱与执着。可终日乾乾,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苏绣技艺被时代潮流裹挟向前,不断惶惶追革新,却仍日渐式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幼时念的这首诗的意味,趋异者云电风灯,败机锋于瞬息;嗜固者死灰槁木,止为山于凝滞。作为苏绣技艺非遗传承人,我苦恼于如何以创新之力,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
那是一个傍晚,我在窗边刺绣,偶然抬头,却见窗外星空,星如波,空如海,如人间江海的倒影,涌流绵长。星是夜凝成的露,如兰幽泣。我坐在绣架前,手中握着熟悉的银针,眼中却映出一幅未曾尝试过的画面——那是星空,璀璨、浩渺,仿佛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哲思。我被这份美深深吸引,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用苏绣,去描绘那星辰大海。
在传统苏绣中,我们常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为题材,细腻入微地再现世间万物之美。但苏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许多针法和作品都已经定型,再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十分困难。要将宇宙的辽阔与深邃,星辰的闪烁与流转,通过丝线和针法呈现出来,无疑是对苏绣技艺的一次全新挑战。
我开始查阅天文资料,研究星图,甚至夜观天象,试图捕捉那星空的神韵。同时,我也不断探索新的针法、配色和光影处理技巧,希望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创新的过程并非坦途,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推翻重来,都曾让我陷入困惑与挫败。但我始终坚信,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才能让苏绣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经过数月的精心创作,我终于完成了我的首幅星空主题苏绣作品《星空之梦》。当它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那些星辰仿佛有了生命,正在丝帛上闪烁、跃动,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
但这只是创新之路的起点。我继续在题材、技法、材料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探索。我尝试将油画、摄影等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苏绣,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我研发出“双面三异绣”,在同一块底料上,正反两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案,极大地丰富了苏绣的表现力;我还利用特殊材质的丝线,如金属线、荧光线,使作品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为苏绣艺术增添了科技感与时尚感。
那时,已经有很多年轻人注意到了我,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了苏绣!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更是推特上推荐我的作品,赞我“为世界带来奇迹”。我觉得,为世界带来奇迹的不是我,而是与时偕行,不断创新的苏绣!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揽观生命的国度,蝉蛹破茧,凤凰涅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新旧接替是生命繁荣的密码,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铁律。
别出机杼蹊径达,精诚所至木石开。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乘“革新”之风上九万里云霄,就“传承”之楫导苍茫南冥,承责负命驱萧索,荧烛增辉日月光,终日乾乾,你我皆应与时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