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学人风采——范新阳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庄超审核人:孙辉点击:发布时间:2022-05-16

范新阳,男,江苏金湖人,文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学科办主任、研究生处处长,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淮安市“十百千”第三层次人才培育对象。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联句诗研究”(13BZW099)。  

联句诗由两人或多人现场各成一句或几句,连缀成篇。现存联句诗,宋代以前的不足180首;宋人的140余首;元明已降,所作甚夥,且旁及词曲,渗入小说,今日所见,仅联句诗专集中诗已逾千首,而散在众多诗歌总集、别集中的联句诗,更是为数众多。而已有研究从时间上看,主要偏重于宋代以前;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柏梁台诗、大历两浙联句诗、韩孟联句诗等个案。可见,现有研究的覆盖面尚不足目前所见联句诗的10%。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联句诗起源问题、联句诗的发展与流变、柏梁台诗与“柏梁体”、韩孟联句诗、联句诗专集、联句诗的接受等。其研究的初步结论是:(1)联句之“句”,南北朝人特指时兴的五言四句体小诗。考诸其时联句诗人代表鲍照、谢朓、梁武帝、何逊等,均精于此道。加之联句诗在形式上又与其时乐府民歌的对唱体式极为相似。可以说联句诗是在魏晋以来文人雅集、游宴唱和、酒席行令等风习渐染下,文人雅士借鉴民间歌谣的结果。《柏梁台诗》并非伪作,它确立了联句诗同时同地、同题共韵的规则,但其产生是受赋体中流行的君臣联咏情节以及汉武帝言语侍从文学活动的影响,与晋宋以来兴起的联句诗体相比,柏梁体自成一格,从出现时就已定型,后世相沿不变。(2)联句诗的相沿不衰,与中华民族尚诗的精神文化结构、与由不确定性赋予联句诗的游戏色彩密不可分。中唐以前是联句诗体的发展阶段,唐人不仅律化了联句诗,还实现了联句诗与诸如五杂俎、宝塔诗等其它杂体诗形式的糅合,联句诗的形式大备于中唐,后世相沿不改;联句诗的内容,总体上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交游、纪事、写景、咏物、抒怀、论说,在游戏之外,兼道性情;联句诗作者相互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君臣、父兄、夫妇、友朋,不同的关系,决定着联句诗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底蕴,参与联句的诗人间,才情学识的差距越小,联句佳作出现的几率就越高。纵观联句诗史,在六朝、中唐和明等联句诗创作繁盛期的背后,均是文学群体化趋向明显、重诗文轻学术风气显著的阶段。联句诗是考察古代文人活动的重要资料,它与诗体革新、诗风转变、诗派形成密切相关。(3)韩孟联句诗之所以能达到如出一手的典范境界,是与韩、孟二人采取的统一视点、以赋为诗、以我为法等谋略分不开的。韩孟联句诗多用五古体式,且不拘句数,亦与二人共同的复古主张以及工力悉敌的才情相关。韩、孟在提高参与性、增加技术难度、拓宽题材等方面的有意识探索,提升了联句诗的品格,使之成为诗人间交流思想、切磋诗艺的重要手段。韩孟联句诗奠定了韩孟诗派险怪奇崛的诗歌基调,为后世尚奇好异之士不断效仿。(4)联句诗作为文人雅集的重要活动,为世人普遍接受,不仅产生了联句词,其联句赋诗的情景还成了戏曲、小说中的情节。民国时期的南京,以黄季刚、胡小石、汪东等名教授为核心的雅集联句盛行一时,用意在延续古典文学之精神。进入“网络群居”时代,联句已成触手可及之事,推广得法,联句诗的活跃指日可待。  

范新阳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诗词。近年来,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南京师大学报》、《齐鲁学刊》、《名作欣赏》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学人风采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