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北山到魏家骏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hylzx审核人:陈年高点击:发布时间:2022-05-28

                 

从于北山到魏家骏

    ——略说淮阴师院文学院的学术传统
 
(作者:文学院退休教授  胡健)
   
一、从文学院的“复兴”说起
 
淮阴师院的前身是淮阴师专。上世纪50年代,淮阴师专成立,但不久解散了;1976年,淮阴师专恢复,1997年淮阴师专升格为淮阴师院。
近来听到有人有淮阴师院文学院“复兴”之说,“复兴”意味着先前曾兴盛过。的确,上世纪80年代的淮阴师院文学院确实在全国有点名气,而这与一些前辈学者与他们的学术影响是密切联系的。或许,“大学”两字的要义并不在于“大”,而更在于“学”。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了些好的学者,出了些像样的研究成果,有了好的学风,“大学”就自然会“大”起来。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院的学术风气是相当好的,特别是有一些潜心学问的学者,而文学院的学术传统就是通过他们而体现出来的。
 
二、前辈学者的学术研究
 
于北山教授(1917——1987)是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陆游年谱》、《杨万里年谱》、《范成大年谱》。年谱是传统的学术体裁,梁启超在谈“历史研究法”时对年谱曾作过新的探讨,于北山教授深受其启发。于北山的《陆游年谱》体例创新,资料详实,考辩精当,为当时学界所重,日本学界也有评论。于北山教授还受梁启超“合谱”思想的影响,继《陆游年谱》后再作《杨万里年谱》、《范成大年谱》,三部年谱形成合璧,非常大气。于北山教授生前曾任全国陆游研究会会长。体例创新与建构连璧,可以说是于北山教授学术研究的显著特点。
周本淳教授(1921——2002)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他校点整理的《唐音癸签》、《诗人玉屑》《苕溪渔隐丛话》等多部,都有影响。周本淳教授对相关的古籍博闻强记,又喜探实求真,除校点整理古籍外,他的《读常见书札记》对一些“常识”多有辩证,常发人所难发;对一些专家多有质疑,常让人有豁然开朗之妙。他的《诗词蒙语》,是其诗学心得的汇集,对古典诗词作了比较深入浅出地系统探讨,被与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朱光潜的《谈美》等一起收入“学术大师丛书”中。博闻强记与探实求真,可以说是周本淳教授学术研究的显著特点。
萧兵教授(1933——),自学出身,著作等身,著有《楚辞与神话》、《楚辞新探》、《楚辞的文化破译》、《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的奇迹》、《老子的文化解读》、《傩蜡之风》等多部,内容涉及楚辞、神话、民俗、文化、美学等多方面,他的研究不拘一格,曾似“旋风”“黑马”让学术界因之注目,曾有“无有刊物不萧兵”之说。他的研究运用资料非常广博(古今中外、冷僻奇特,时常融于一炉),为常人所难及;在见解上则勇于标新立异,敢提新解。广搜博采与标新立异,可以说是萧兵教授学术研究的显著特点。
闵抗生教授(1937——)是鲁迅研究的专家,他是鲁迅《野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专著《地狱边沿上的小花——鲁迅散文诗初探》不同意《野草》是鲁迅“彷徨”时期“入于心”产物的流行观念,而主张贯穿于全部《野草》的是鲁迅面对黑暗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从而成为《野草》研究的一家言。在《鲁迅的创作与尼采的缄言》中,闵抗生引进了中外比较的方法,使得他的《野草》研究极大地突破了原来的研究的格局与境界。而《尼采,在中国的旅行》则是这一比较研究的另一成果。闵抗生教授在全国鲁研究界是有一定影响的。执著专攻与注意拓展,可以说是闵抗生教授学术研究的显著特点。
魏家骏教授(1939——2008),主攻中国现代文学。8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被介绍到中国大陆,魏家骏教授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此作了比较客观冷静地研究,写出了《文艺批评新视角——结构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对西方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作了介绍与改造,为文艺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将被改造过了的结构主义方法运用到文艺批评的实践中去,有了一些创获。这对他后来写出《小说艺术论》也有帮助。注意更新与不断实践,可以说是魏家骏教授学术研究的显著特点。
 
三、前辈学者的学术精神
 
前辈学者个性不同,研究领域也不同,成就也不相同,但他们却体现出了一些学者共同的精神:
首先,学者要有以学术为本位的精神。当年政治运动比较多,也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任务,虽然这些前辈学者大都历经坎坷,但他们有志于学的精神却并不因之而改变,这可以说是他们做出学术成就的内在动因。
其次,学者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术研究犹如攀山探险,浅尝輒止,是绝对无法取得成功的,而这些前辈学者都具有着不畏艰难的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
再次,学者要有开放创新的精神。学术为天下公器,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是学术研究的大忌。学术研究要有活力,就必须开放创新,变则通,通则活,活则久,只有开放创新才能保证学术研究具有生命,具有活力。
 
四、“传统”与“复兴”
 
现在的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与上世纪80年代已经大不一样了,但是文学院前辈学者的“传统”还是值得我们继承的,而继承传统的最好方法就是创新——出新的学术人才,出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新的学术影响。现在文学院已有一些学有专攻的教授们,有一些锐意进取的高学历的中青年老师,在国内同类学院中还是领先的,但从形势发展来看,任务还是艰巨的,努力还是必须的。“过去未来共斟酌”。历史是开放的,传统也是在发展中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出新的学术人才,出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新的学术影响,即创造出新的辉煌,而这才是文学院“复兴”的真正含义所在。
 
                                                                                                                 2012年2月22日偶写
 
学人风采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