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文学院在会议室召开202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文学院院长许芳红,教师代表张泽鸿、葛志伟,以及部分文学院青年教师参加会议。院长助理杜运威担任主持。
许芳红肯定了文学院往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分析和总结了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并对2026年国社科申报工作任务和进度作了具体部署。她强调,申报书撰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选题至关重要,要有新意、够宏观,且具时代性,避免陈旧和微观。选题说明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指出已有研究不足,凸显本课题独特价值。第二,研究内容要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框架思路最为重要,分层次说清楚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由基础到深入,由表层至深层,由现象至理论,逐层推进。第三,创新之处要阐述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特色,注意各部分逻辑结构,环环相扣。最终做到学术史演进清晰、对象明确、框架详实、逻辑性强、语言简洁、排版漂亮。
成功获批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葛志伟老师做经验分享。在确定研究对象与申报题目方面,他强调,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与前沿热点,精准定位研究范畴,让题目既具创新性又有实际价值。论证过程要严格遵循科学问题的展开逻辑,确保每个板块目标明确、指向清晰。他还分享了申报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从最初构思的迷茫,到反复修改的艰辛,再到最终定稿的欣慰。他提醒大家,申报材料需不断打磨,每一次修改都是向成功迈进的重要一步。
已成功获批四项国家级项目的张泽鸿教授围绕国社科评价体系展开交流。第一,国家社科基金评价体系分微观和宏观层面,微观上有专家打分、同行评价等指标,宏观上注重选题针对性、论证专业性等。第二,对于选题,他总结出四个“度”,分别是高度(站位国家战略)、精度(精准聚焦)、跨度(跨学科)和力度(持之以恒)。第三,申报书打磨是系统性艰难工程,语言表述上做到精准、唯美,有吸引力。打磨过程可以采取自我精修、同行评议、师友指正等几个步骤。他提出“完美申报书”就像一件艺术品,各部分都要执行极致化标准,严控形式细节,提交前用“灵魂三问”检验,最终打磨出能说服所有评审专家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