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文学院特邀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出版署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莫砺锋做客桑榆讲堂,作了题为“传承文化与阅读经典”的专题讲座。文学院院长许芳红担任主持,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莫砺锋教授简要回顾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参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场景。莫砺锋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有两个重点: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大特征是——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尤其具有创新意义的。
莫砺锋从文化的内涵出发,将中华传统文化分为三大板块: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他通过对三大板块的详细解释,强调了前两种文化已然没有实用价值,只有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深层结构,真正具有继承价值。而观念文化的载体就是经典古籍,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就是读经典古籍。
中华经典古籍汗牛充栋,同学们难以进行全面阅读,莫砺锋指出同学们要挑选最能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目。目前,我国没有这样的书目。在此,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经典的权威书目——大卫•丹比撰写的《伟大的书》,并引用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中两则对经典的定义给同学们挑选经典著作提供方向:第一,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第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回顾自己六十岁以前读过的书,莫砺锋又向同学们推荐了他心目中的经典——《论语》,并向同学们详细阐释儒家的三原则,最推崇的文学方面的第一经典则是《杜诗》。他指出:“一部杜诗就是儒家精神的一种诗语解说”,强调《杜诗》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达。此外,莫砺锋还以文天祥读经典的过程为例,阐释了阅读经典的好处,指出支撑文天祥的第一精神来源就是儒家精神,第二精神来源就是《杜诗》。
讲座最后,莫砺锋在旁征博引的同时,结合自己当年知青下乡的经历,讲述自己躺在无顶茅屋里,听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感动,呼吁同学们阅读经典古籍,从阅读中汲取人生观、价值观的启发,获得充沛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殷切期望同学们日后成为经典文化的传播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当代青年精神上的迷茫有何建议的问题,莫砺锋结合当今年轻人“躺平/焦虑”的现象,以苏东坡爬山中途休息的事作例,建议年轻人在奋斗过程中可以躺下休息,但不要一躺不起。
许芳红作讲座总结。她高度赞扬本次讲座同学们认真听讲的态度,强调了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深入学习,同时对莫砺锋为淮师学子带来一场文化盛宴表示衷心感谢。
第二期“桑榆讲堂”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的内涵的认识,还增强了同学们对自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身份的认同感,鼓舞同学们以行动履行青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争做社会主义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