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下午,文学院在文学院会议室召开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主题研讨会,淮安市第一高级中学书记左万永与文学院部分老师及骨干学生干部参与会议。中文系系主任刘飞主持会议。
刘飞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发展历程、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逻辑三个方面讲述,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逻辑为结果导向的设计流程(OBE),对比并分析了近几年本专业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及招生情况,最后抛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论题,即如何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左万永通过讲述自己进入教师行业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并指出了现在教育现状,我校的欠缺及进步,并就此提出了建议与要求:一要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技能,二要增加学生实践时间。他强调,在电子产品广泛使用的当下,要注重对教师“三字一画”的训练,实行“分段实习”来巩固基础,查找不足,面对“三独”情况和教师退休潮,要提前准备,采取措施。
宋灏江总结了左万永的发言,提出要更精确科学地制订实习计划,并指出教师要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规律,提出了三个疑问,即“读什么书”“读多少”“怎么读”的问题。他提出实行分段学习要精准科学的研判,让师范生到中学去见习。此外,宋灏江重申技能课的重要性,指出文学院的学生要加强阅读,加强实践。
赵曜曜从教育情怀和实习与实践两个方面,结合自己往年指导引领实习生的经历,指出了实习中存在的学生目的与实习冲突的问题,就如何协调这一矛盾,赵曜曜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借鉴其他学院的优点,进一步完善汉师专业课程体系;将集中实习转变为分段、分层次实习。
潘振方在大学生压力与目标方面展开阐述,他提出适度放松相关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信心。对部分学生对未来目标感到迷茫的情况,潘振方提出适度放低目标,以大概方向代替精准方向,在完成自身学业的基础上,对未来目标有所区分。
周文波也从教育情怀和实习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指出教育情怀难以根植,应该去思考如何将教育情怀传递给学生,搞清楚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改型人才”的问题。周文波对实习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实习优选计划的项目,搭建平台,让学生和学校自愿加入和对接,打造品牌效应,智能化、灵活化学生实习体系。
张崇依指出了师范生培养存在的短板问题:写作能力偏弱、基础训练不够,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开展文献综述相关课程,二是阅读学习优秀论文。她提倡在名师案例课程中,融入教育情怀;杨园园对周文波的观点进行了补充,指出对于构建实习平台,可以构建一种双向选择的机制。通过讲述自己的学生顶岗实习的经历,指出了实习的重要性。最后对于教育情怀,她提出需要自然传授,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深入进去;于佳敏提出,教育情怀可以是一种责任感,并指出师范生专业课程上的问题,建议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自身素养。
研讨会上大家热情讨论,逐渐接近尾声,刘飞感谢各位的分享,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收获,并殷切地提出后续就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继续交流。
本次研讨会有助于构建更为合理的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