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中国乡村——读梁鸿《中国在梁庄》有感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徐益荣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14-10-22

 

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当今中国有两张面孔:一张城市,还有一张是乡村。乡村文化在浩荡的城市化进程中已式微。面对不可抗拒的城市化进程,梁庄在缄默中沉痛,在沉痛中呐喊。那些留守在乡村受不到良好教育的儿童,那些彷徨游荡觅不到出路的少年,那些背井离乡的青壮打工者,还有无所依的老人们,一幅鲜淋淋的当代农村画面。梁庄是败落而晦气的,其精神已经被异化的狐媚的城市文明所吸干。

其实,中国每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个无法被磨灭的乡土情怀,都在回望自己的故乡。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在对故乡文明的回望中抵达精神的安宁。梁鸿更是如此。她像是用耒掘出了掩埋在土地里的中国乡村人的触目惊心的秉性。这是一代中国乡村人的缩影,从中我似乎能瞥见现代中国乡村那荒芜的精神,一如充斥着裂痕的土地。

梁鸿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人与事。她首先以儿时的故乡作为参照,通过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环境、人情和人性的比照,流露一种物是人非的迷失感。接着她对故乡作深层次观察,重点叙述了乡村复杂的人事关系,通过一个个“个人史”,展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呈现了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以及社会伦理、心理结构、精神状态的嬗变。

我们能在梁庄看到一群可怜如虫豸的赴城打工者。城市不接受他们,大部分人要回老家。他们的根在农村。没有理想,能填饱肚子就行。也不敢生大病,一有大病,这辈子全完了。新一代农民工这种双重的精神失落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该怎样弥补和改变呢?他们可以在春节时回到村里,坐在新房子里,招待亲朋好友,这仅有的几天,可以使他们忽略掉那一年的分离,忽视掉一年里的艰辛与眼泪。那时,村里会热闹一阵子。他们会互相串门,喝酒,打麻将,斗地主。通常元宵节一过,他们就锁上新房的门,把孩子留给父母,各奔东西。进城的农民打工者逐渐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城市,只是自己讨生活的地方,不能指望它们给你留下真正的生存空间。他们变得本分、安分、守成了,他们认同自己的命运,不再抱怨。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还有别的路,历史似乎规定了他们的生存之路,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他们忍受,并努力从中寻找幸福的感觉。

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扭曲而可怕。对于中国来说,梁庄鲜为人知,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就像是拿一把放大镜审视中国的乡村。以小窥大,我们看见中国很多乡村就像梁村一样正朝着城市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乡村问题正成为阻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病灶,所以,回到梁庄,剖析症结,这是一种精神的必然。

回到乡村。这不只是出于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良心,也是对自我精神的救赎。长久以来,我们忽略了乡村人的心。人心不像经济发展那样可以被丈量,但人心又是一个民族情感健康和心灵温暖的基本因素。人心涣散了,即使我们拥有高楼大厦,摩登时代,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会激发出许多社会矛盾。

回到乡村,我们发现,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的入侵变得明目张胆,其破坏性不仅表现在物的层面,更重要的还是乡村文化的消失。乡村,难道就该被改造?诚然不是,这里有许多东西可以保持和保留。从乡村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爱善、淳厚与朴素,正是这些根性的存在,才让我们有人情味儿,更能感知美。

在看了《中国在梁庄》之后,我们倍感沉重和忧虑。我们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惑: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乡村?这问题像一条扼人窒息的藤蔓一样缠着每个中国人!也许我们不能立即解决这问题,但有所痛,有所思会使心灵承载一个更广阔的空间,终究会推动乡村的城市化进程走向光明。

随笔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