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书
文学院来源: 作者:张楚晗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25-05-06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当南风裹挟着麦香掠过田埂,当布谷鸟的啼声跌落在湿润的晨曦里,天地便悄然铺开了芒种的卷轴。此时节,江南的梅子正黄,江北的麦浪已金,而农人的镰刀与秧苗,恰似光阴的两枚梭子,将夏日的锦绣一寸寸织就。

芒种是带着汗水的节气。晨光未启时,农人已赤足踏入水田,弯腰的弧度与大地形成虔诚的夹角。秧苗青碧,如少年新裁的诗行,一株株插入泥浪;麦穗沉甸,似老者低垂的箴言,一簇簇卧倒在晒场。偶有雷雨骤至,农人也不恼,只笑说“湿了芒种头,白米喂老牛”——这雨水原是上苍的砚台,将土地润成饱蘸墨色的宣纸。北方的麦田里,镰刀划过,麦秆应声而倒,金黄的麦粒簌簌滚入麻袋,如岁月抖落的碎金。农妇们蹲坐田头,手指翻飞,将麦秆编成草帽、草鞋,或是孩童玩耍的蚱蜢,那粗糙的指节间流淌着世代相传的灵巧。

城里人亦自有雅趣。街角阿婆支起竹匾晒青梅,酸香与阳光在瓷坛里发酵;茶客以新麦煮水,看玻璃杯中浮沉的龙井,恍如望见千里外的梯田叠翠。更有雅士拾掇书斋,效仿古时“饯花神”的旧俗,将残红夹入线装书页,仿佛如此便能挽住春的裙裾。而孩子们早已剥开早熟的莲蓬,莲子清甜如未凿的童谣,沾着六月最初的露水。巷口的老槐树下,摇着蒲扇的老人讲述着"芒种三候"的掌故: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那些古老的物候知识,像槐花的幽香般,悄然渗入夏夜的梦境。

此时养生最宜“清”字。晨起嚼两枚杨梅醒脾,午倦时切半角西瓜消暑。老中医总叮嘱:“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湿热交蒸之际,需以绿豆汤为舟,载一身浮躁顺流而下。待到暮色四合,不妨学那山僧,取井水浸新李,佐以半卷《本草》,听瓦檐滴答的雨声将暑气慢慢敲散。市集上,卖草药的摊主摆出艾蒿、菖蒲,说是“芒种插艾,百病不来”,主妇们便买来挂在门楣,那苦涩的清香在热风中摇曳,竟比任何香料都更令人心安。

芒种是光阴的驿站。麦收后的田野裸露出古铜色的胸膛,秧苗的新绿又绣满它的褶皱。这仓廪充实与生机勃发的交响,恰似人生半程——既有春播的余韵,又见秋收的伏线。唐人云“时雨及芒种,野田皆插秧”,原来万物皆在轮回中修行:麦穗低头谢幕时,稻苗正仰首登场。黄昏的晒谷场上,老农用木锨扬起麦粒,金黄的瀑布在夕阳中闪烁,混着尘土的麦香弥漫四野。远处,新插的秧苗在晚风里轻轻摇摆,像绿色的火焰,静静燃烧在暮色渐深的水田间。

更深露重时,村庄渐渐睡去,唯有守夜人的烟袋明明灭灭。他望着星空,想起老辈人说“芒种见麦茬,夏至见麦花”,忽然觉得这土地就像一本厚重的历书,二十四节气是它的章节,而农人的一生,不过是反复吟诵其中的几行。月光如水,漫过新秧的叶尖,那些嫩绿的希望,正在黑暗里悄悄拔节生长。

愿君于此长夏日,心守一事,如农人守秧。纵世间万象纷纭,终不负手植的那片青翠。待得秋风起时,自会看见,所有在烈日下的躬身,都化作大地最丰美的馈赠。


随笔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