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中现代与古典的悖论
文学院来源: 作者:陈泉竹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25-04-07

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它见证着来往船只与高速驶过的火车。《耶路撒冷》中“船只与火车恰恰成为两个时代、两个空间的对照”,他们各自代表着一种生存方式和思想理念。两者都是里运河的景观形象特色,他们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独属于里运河畔的文化现象。

传统与现代作为不同的思维理念会引来不同生存方式的选择。何氏父子对年轻人出路的探讨,是传统与现代在生存方式层面冲突的体现。依托南北运河带来的漕运、渔业,两岸人们得到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船只几乎是“运河之民”的传统生存方式。老何是古典生存方式的坚守者, 对于他来说没菖蒲没芦苇,连根草毛都没有,摇船像走泥路……”这与他老渔民的率真与朴实,沉醉于自然,坚持依河而生的生存之道相违背。老何递给初平阳一杯鱼汤,骄傲地说这碗汤全取于运河。这暗含着运河老人对运河母亲恩赐的自豪和感激,和从祖祖辈辈血脉中传承下来的对自然的敬仰。因此,以老何为代表的老一辈人无法与传统生存方式割舍。

与之相对的年轻人是在文中占比不多的小何。在作品前半部分,小何都没有正式出现过,也没说过一句话,但是他停靠在岸边的现代化船只,与老何闹脾气不想见面的回避,将新老辈生存的不同解读呈现出来。这种刻意弱化情节矛盾的写作手法非但没有压制问题的爆发,而是延长了读者思考的时间,使得问题得到更深层次的探索。

徐则臣先生将传统与现代生存方式的矛盾赋予在具体的人物之间,也将探索解决方法的重任委托在年轻人身上,小何自身的矛盾性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

年轻人小何是“父子战争”中的“现代”一方,作者在他身上也给予了矛盾的双重性。首先,在对生活的追求上,他崇拜现代化的新兴服务产业,想要在水上“火车”——观赏游船上谋取生路。他推崇着高效、直接的赚取经济的方式,这是他现代化的一面。但是生长于天然淳朴的里运河畔,小何的性格与内在思维逻辑却又是自然简单,偏向老实自然。在他父亲死后,面对地方管委会提供的帮助,便非常感激,而并未考虑到未来自己的长期发展。正如小公务员所说:“这么好使的头脑,都不像老何的儿子”。这不是一句夸奖,而是含带着对老一辈传统方式生存者的轻视。可见,想要在现代化经济中有所成就,必须要有“现代”人精明、锐敏的思维能力。小何对现代化产业的追捧,与其自身思维方式在当下生存境遇的不适应形成矛盾。

铜钱与邻里思想观念的碰撞,更能直接从人的精神层面体现传统与现代摩擦初的火花。火车在花街是现代文明的代表,也是铜钱从头到尾都在追寻和探究的对象。他在开头的“拦火车”到结尾的“望火车”,都表达出他对“现代”的追求。而在花街邻居看来,这是一个傻子所做的无意义、无理由的行为。与其说他们从未思考过铜钱的想法,更多的是对现代文化的无感与冷漠。他们一辈子在渔船上沉浮,又接受着传统产业的稳定经济收入,因此他们并未有过对“现代”的渴求,坚守着“传统”。作者将特定的人物(铜钱)放于特定的环境(传统花街)中,将里运河人精神层面的犹豫和渴望体现出。

徐则臣对里运河畔传统与现代矛盾的探索,通过长幼辈对交通工具的选择来呈现。以老何为代表的传统生存观捍卫者,是“船只经济”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见证过曾经漕运和渔业为里运河带来的兴盛,享受着自然纯朴的生活,因此老一辈选择以自然为动力源泉,行古典生存之道;以铜钱为代表的现代生存观追求者,是”火车经济“的支持者。他们有着属于青年人的干劲和新发展的敏锐感知能力,期盼着更高效、更方便的生存方式。因此,年轻一辈以现代生产方式为手段,探究未来发展之路。生存观念摩擦的根本原因本就不是源于长辈与年轻人之间,而是时代变迁下中国社会的转型给人们带来的生存理念的冲击。



随笔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