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淖中的十字架——论让瓦尔让神性的塑造
文学院来源: 作者:杨梦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24-12-16

雨果在其长篇巨著《悲惨世界》中竭力刻画底层人物,描写底层人物的苦难。但是主角让瓦尔让作为一个底层苦难民众,有太多不属于这个阶层的特质,身上有太多的不真实性。究其根本,笔者以为这些不真实性,来自让瓦尔让身上的神性。但这神性并不是生下来就具有的,而是在人生中不断转变,心灵中不断挣扎蜕变而成的。本文笔者将剖析主角让·瓦尔让的神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变化的。

让·瓦尔让的神性发展过程可概括为三个关键性的事件:米里埃尔事件,尚马蒂厄事件和马里于斯事件。雨果巧妙地利用这三个事件,以点带面,层层递进,清楚的展现了神性在让·瓦尔让身上逐步彰显的过程。

(一)米里埃尔事件:播种神性的种子

当让·瓦尔让偷了米里埃尔主教的银餐具被警察抓住送回来时,主教替他解围,并释放了他,这是让·瓦尔让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主教对他说:“让·瓦尔让,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我赎买的是您的灵魂;我消除了肮脏的思想和沉沦的意愿,把您的灵魂给了天主。”这句话,标志着米里埃尔主教成为让·瓦尔让精神上的领路人,将基督教中圣人身上神性的种子播撒在了让·瓦尔让的身上。

(二)尚马蒂厄事件:初结神性的果实

这件事可以同约伯的故事对照着看。雨果刻意安排了这个同《圣经》相类似的情节,使让·瓦尔让处在和约伯相同的心理状态,也使他同约伯一样经受住了上帝的考验,最终选择承认自己苦役犯的身份。放弃自己的所有荣誉,只为换得别人的清白,来维持内心的公正,这是一件超出世俗道德标准的行为,也是世俗的人所难以理解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出让·瓦尔让很好的继承了米里埃尔主教身上圣人的言行,继承了基督教中博爱的思想。在博爱思想的影响下,让·瓦尔让从米里埃尔事件之后,神性不断地增长,量变产生质变,并通过尚马蒂厄事件在行为上结出神性的果子。

(三)马里于斯事件:传播神性的牧者

雨果通过马里于斯,赋予让·瓦尔让耶稣般的圣人形象。耶稣因着宽容原谅戏弄自己的兵丁,让·瓦尔让因着宽容默默的承受着马里于斯的冷眼;耶稣凭着爱替众人钉在十字架上,让·瓦尔让凭着爱成全了马里于斯和柯赛特。正是因为这些无私舍己的行为,让·瓦尔让成功感化了马里于斯,并将神性传给了马里于斯这标志着神性的果实在让·瓦尔让的行为上成熟发展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身边的人。至此,让·瓦尔让照着自己精神领路人的样式,成为了第二个米里埃尔主教,成为了传播神性的牧者。

雨果通过对底层苦难人民让·瓦尔让神性的塑造,试图向读者传递自己的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善行影响或改变一个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因此不要吝啬自己的善良。同时雨果还力图在作品中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引起人类的深思,让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把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正如他在绪论中所说:“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言之,同时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随笔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