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志愿者寻访抗战老兵张开封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董玥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15-07-20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当年烽火连天、国恨家仇的往事早已被尘封进历史的相册,距今已是抗战胜利的第七十个年头。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浴血奋战的英勇战士;我们不会忘记,那一颗颗视死如归的爱国心;我们不会忘记,那日久弥新、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雄壮气概…… 7月14日, 淮师文学院 “寻访淮安抗战英迹”实践团, 一行 20人 走进抗战老兵张开封老人的家,一同聆听老人的感人回忆与峥嵘往事。
张开封老人1922年出生于淮安市涟水县,从“涟水第一枪”地区保卫战起参军入伍,战争中紧跟陈毅、粟裕的领导,奋勇杀敌、战功卓著,官至陆军第三野战军一零五团二营营长。因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的杰出表现,被中央 军委 授予一等功功勋。1953年 因伤 复员回乡,在涟水县县委工作直至退休。
张开封老人今年已是九十三岁高龄,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热情地 和队员们一起分享他的抗战故事 。“你们是幸福的一代,朝气蓬勃、幸福快乐地沐浴在党的阳光下。能够有幸亲眼见证这一切,我的心里真的非常高兴和欣慰。”张老和蔼地微笑着,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谈起当年参加抗战的初衷,张老朴实而谦虚地说:“那一年我还是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身强体壮,参军抗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您当时会有这样的顾虑和犹疑吗?”张老沉吟片刻,有些许沉重地回答道:“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是家里的独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过,国难当前,作为热血青年,我没有理由不上战场。而且,我的父母自始至终都很支持。”
张老的女儿告诉我们,张老性情耿直、雷厉风行,很多共事多年的老战友都称赞他“有勇有谋”。身为营长,张老成功指挥了多场战役。“我们的武器装备不占优势,就更需要在战术上谋求突破。”聊起当年的作战往事,张老面色严肃、语调低缓,颇有一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大将风范:“最基本的战术分为两点,其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可进可退、隐蔽冲锋’;其二是‘整体掌控下属部队的作战特点,依据其特性下达作战部署’。”张老耐心地进一步解释道:“比如,当年下属于我的几个连就各具特色,五连整体作战勇猛无畏,适合与鬼子正面对抗,即俗话说的‘拼刺刀’。而四连较为敦实稳重,且耐力和韧性特别好,则适合于 阻击和 防守任务。”
谈及最为敬重和思念的领导,张老毫不犹豫地说:“陈毅和粟裕。他们都是心怀天下的儒将、名副其实的君子。平时生活中,他们艰苦朴素、不摆一点长官的架子,与下属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对我日后的工作和为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老喝了一口茶,陷入悠远的回忆:“我在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几颗子弹射入头皮,还打穿了胳膊,导致一级残废。陈毅和粟裕十分关心下属,特地嘱咐医院要全力抢救我们这些重伤员。在战场上,他们是冷峻的、严肃的;而在生活中,他们是热情的、亲切的。”身为部队干部,张老还在1949年有幸前往北京,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当年,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声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那一刻,我禁不住热泪盈眶,至今记忆犹新。八年抗战,经过枪林弹雨的血的洗礼,我们终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这怎能不让人激动呢?”
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九十三岁高龄的张老豪迈与气魄不减当年,十分和蔼耐心地与后辈交流,循循善诱、深切教诲我们要“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拥护党的领导,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临行前,张老还意犹未尽向我们地赠诗、留念:“思想道路要端正,社会主义不滑坡。反腐防变力度强,革命政权永葆春。”
告别张老,坐在回程的车上,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金色的阳光透过云层,为大地洒下了一地金辉。张老,是无数抗战老兵的代表:他们,在日本人的枪杆下挺直了脊梁,血染了民族的铮铮铁骨;他们,正如同这一束束金色的阳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自己的鲜血、热情与爱国主义精神,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逸与繁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抛头颅、洒热血的每一位战士;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每一位英雄。
抗战70周年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