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碎心灵的枷锁——浅评张爱玲短篇小说《封锁》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董玥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14-11-24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渴望以自己热爱的方式,自由而充实地度过一生。可是,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纠缠于琐碎庸常的人情世故,许多人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地活着,甚至活成了自己都厌恶的模样。他们的心灵仿佛戴上厚重的枷锁,锁住了曾经的梦想,泯灭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封锁》中的吕宗桢和吴翠远就是如此。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作品,故事设置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乱世中上海短暂的封锁期。它的主人公都是市井中人——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整日奔波于工作和家庭之间,见妻色变,捉襟见肘;申大的英文助教吴翠远,安静懦弱,默默忍受着旁人的奚落与老姑娘的悲哀。为逃避同一辆电车上表侄的烦扰,吕宗桢便和素不相识的吴翠远调情,不料却假戏真做,爱上了这个天真单纯的女教师。不过,随着封锁的解除,理智的苏醒,这爱转瞬即逝,销声匿迹,如过眼烟云般无影无踪。
起初,我认为吕宗桢是一个百分百的好男人,为生计不辞辛劳,对妻女无私奉献,即使是因电车上的偶遇情感出轨,也能立即回归正常生活。可是现在,我却真诚地为他惋惜,甚至不屑——没有反抗,没有追求,在丧失斗志的寡淡无味中,他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不难发现,宗桢与翠远的“闪恋”并非偶然:暂时失去了身份的约束,家庭的牵制,谣言的干扰,他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自由相爱。这是不掺杂任何世俗的纯净的男女之爱。他们尝试着击碎心灵的枷锁,找回曾经那个大胆自由、热情勇敢的自己。可是,在封锁解除的一刹那,翠远黯然沉默,宗桢突然起身,坐回了原先的座位,淹没进密密匝匝的人丛中——当残酷的现实如潮水般涌来,他们都选择了退回原地。
《封锁》不是一个为伦理规范歌功颂德的范本,而是葬送在心灵枷锁下的一曲人生挽歌。宗桢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他的初衷并非是珍惜家庭本身的幸福,而是对平庸现实的无奈妥协,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所在。他为自己亲手铸造了一把枷锁,锁住了曾经的梦想,折断了追求幸福的羽翼。当他看见一只一动不动的甲虫,便百无聊赖地猜测道:“在装死么,在思想着么?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这样的时间罢?然而思想毕竟是痛苦的。”如此这般,麻木度日,醉生梦死。
击碎心灵的枷锁,是收获成功与幸福的必备条件。宗桢和翠远不是单纯的个体,他们的经历,是一个社会现象的集中展示。当然,融入社会是生存的基础,谨遵道德是成人的前提。可是在随波逐流中,被社会同化甚而禁锢,则是莫大的愚蠢与悲哀。我们应该有独立的思想,坚定的原则,不懈的追求——挣脱枷锁的束缚,用一颗自由的心,去尽情感悟生活酸甜,体味人生百态。
学习心得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