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茧——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学院来源:文学院 作者:陈依媛审核人:点击:发布时间:2015-03-22

 

早已听闻《文化苦旅》的大名,人们大多论及的是余秋雨先生的坚毅与博学,而我读这本书,却真切品味出那份细腻与感性。说他细腻感性,是字里行间的事儿,我不知道那些诗一般的文字于他是信手拈来,还是苦心经营,但于我,是欣赏、是陶醉、是五体投地地仰望。只能怪自己没有那样高的情商,没有那份于无意有意间编织出阳光一样温暖明朗的句子的本领。
旅行者的茧长在脚上,宅居人的茧长在心里。我便是个彻头彻尾的宅居人,19年窝在那个生长的小镇上从未离开过,直到大学。《文化苦旅》是让我看到心中那块茧的镜子,而走进它是淡化心中茧的过程,我是随着余先生的步伐的,于庐山攀岩,于江南小镇踱步,于天一阁仰望,于废墟徘徊……我未曾到过那些地方,未曾见过那样的景致,但我的心已见过。淡黄的书页翻过眼前,纸张煽动,空气颤动,我的心也在颤动。我心中那块固守一方所累积成的茧在一点一点受到冲击,我知道,在这广阔土地上热爱行走的人群中将多出一人。不是说人生也是一本书么,走到一个地方便是翻开另一页,此刻的我,脚下虽只占据了一平米土地,但心中却渴望着走向千万平米陌生的地方。
书中的自序里有这样一句话,“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简单的一句“漂泊是不会停下的”,在作者笔下就丰盈了许多。我也跟随作者去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漂泊,去磨淡心中宅居人的茧,却也在漂泊过程中,在历史古迹的震撼与叹息中磨出了中国人关于荣耀与耻辱的心茧。从前不知道道士塔的悲剧,文物被盗是民族的伤口,从前不知道柳侯祠的寂寥,古迹落寞是文人的失落,从前不知道天一阁的风雨,藏书楼的变迁是历史奇迹……余秋雨先生在行走与思考间让历史起死回生,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严峻深刻的历史思考让原本安静的山川、简单的瓦石都诉说起了过往哀乐,我也在倾听中为之心痛、为之喜悦,为之一点点磨出了心中的茧。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用文字将景物还原,将历史还原,他在提及写作感受时曾说过,“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儿,一提笔就感到岁月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们也应当用这样理性的态度去阅读、去思考,理性会让文字有不一样的魅力。如果手掌上的茧代表着过去的体力劳作,那么我想心中的茧意味着思想的前进,别让岁月徒增,总有些感悟是生命应当参透的。
学习心得相关资讯
文学院通知公告
最新更新的资讯
热门点击的资讯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    电话:0517-83525172    

版权所有  ©  2009-2019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